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长篇小说

Facebook效应

时间:2014-04-06 09:24:39  来源:  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简介:一个拥有9亿活跃用户,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传奇互联网企业,加上一个年仅26岁的的“娃娃CEO””。激情澎湃的创业精神,智慧传奇的融资经历,一个聚合世界的社交帝国向你彻底开放,你还等什么?...

  Facebook里极端透明度派的成员,包括扎克伯格,都相信更彻底的透明度能让我们成就更美好的人生。比方说,一些人声称,由于Facebook的存在,今天的年轻一代更难以欺骗他们的男友或女友了;他们还声称,更彻底的透明度也塑造了一个更宽容的社会,在这里人们最终接受了每个人都偶尔会做出错事和傻事的现实。
  2006年9月份,动态新闻的上线是这个透明化不可避免假说的反映。这个功能对你的所有行为表现都一视同仁——有效精简了你的所有身份,它不管什么内容都一股脑儿地放到了同样的信息流里。反动态新闻的抗议浪潮在引入一些隐私控制后迅速地消散得无影无踪,这个事实增强了Facebook里许多人的信念,他们觉得尽管人们会在起初对自身信息的自由流动感到不适应,不过很快就会意识到它的好处。
  那些在Facebook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展现自我的人有时甚至会认为自己在发起一系列的小战役,为公开和透明而战,其中的一些纷争在成年人封闭的胸襟里投射进了一缕阳光。金伯利?斯旺(Kimberley Swann),16岁,生活在英国的埃塞克斯郡,她在一家营销公司里得到了一个办公室主管的新职位。把一些同事加为了Facebook好友几周后,她在Facebook上留言说这份工作无聊透顶。有好事者就把这条留言发给了她的老板,后者立刻就把她开除了。“我甚至没有提到公司的名字。”斯旺在接受《每日电讯》报的采访时说。BBC电视台在谈到这件被广泛报道的新闻事件时,引用了一位工会官员的话:“有些人是在无事生非,什么事情都要插一脚。大多数雇主甚至做梦都不会想到在下班后尾随他们的员工到酒吧,去看看他们在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时会不会对工作发表意见。”
  一些高中生已经采取了行动,走上法庭来捍卫他们在Facebook上的自由言论的权利。凯瑟琳?埃文斯(Katherine Evans),佛罗里达的彭布洛克派因斯特许高中的一位高中生,创建了一个Facebook小组,抱怨她跳级课程中的英语教师是“我所遇见过的水平最差的老师”。校长得知了有这么一个小组的存在后,罚她停课三天作为惩罚。结果她一纸诉状把校长告到了联邦法庭,宣称校长侵犯了她受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一些年纪轻轻的人——不经意间在响应扎克伯格,宣布在Facebook上表现自己的浪子形象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当他们长大后,关于不检点行为的标准必然会被放宽。哦,很明显他们是在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不过Facebook甚至整个社会都在不容置疑地朝自我揭露的方向转变的事实给了这种观点一些可信度。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那句说他曾经抽过大麻但“没有吸进去”的话让他饱受非议;而15年过后,当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他的自传里公开承认曾吸过可卡因时,今天几乎没人在乎这档子事情了。
  人们总是希望既能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信息,又能够得到保护,避久无意中披露的内容让他们蒙羞,这种想法可以让人理解。不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因则深深地蕴含在人们使用Facebook的动机中。詹姆斯?格里默尔曼(JamesGrimmelman)是纽约法学院的一位助理教授,他在2009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这个进退两难的困局做了解释。文章的题目是“拯救Facebook”,文中写道:“(Facebook)有着严重的隐私问题和一个令人赞叹的全面的隐私保护架构……Facebook中的大部分隐私问题都是……人们热衷于使用Facebook的自然结果。”他同时写道:“在可靠的控制个人信息的愿望与不经意间的社会沟通之间很可能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
  格里默尔曼的中心论点之一是,Facebook上发生的隐私侵犯常常不是由于公司的行为所导致,而是由于被用户接受为朋友的人们所造成的。举例来说,在多所大学里,运动员们如今正寻求避免让教练在Facebook相册上发现他们饮酒和其他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为了防止被人拍照和上传到Facebook,如今的一些大学聚会禁止携带手机和摄像机入场。有些聚会甚至设有被孩子们称为“射击室”的房间,里面一片漆黑,所以没人能拍下任何饮酒和吸毒的照片。担心他们形象的运动员和其他学生也学会了在不良聚会后立即上网在Facebook上搜寻照片,找到有他们标记的相关照片,然后要做的当然就是删除标记。不过那些照片能够被上传和被标记上你名字的唯一途径就是经你“朋友”之手实现。格里默尔曼把这种事情称为“对等隐私侵犯”。
  由于我们使用真名上Facebook,所以就能够为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过去互联网上的许多人以假名为掩护,可以恣意发表一些可憎、粗鲁或仇恨的言辞,不过如今这样做则越发困难了。在纽约的哈里森镇,一位警探在2009年被降职并退休,原因是他在Facebook上说奥巴马的当选总统将意味着“玫瑰园会变成一个西瓜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透明化和精确身份是文明的象征。
  Facebook的精确身份文化自然不是万无一失。许多人抱着娱乐的目的编造了虚假身份,比方说,Facebook上随时都有数打海伍德?雅布洛米(HaywoodJablomie),但是这些冒牌家伙通常一眼就能看出。我们的身份可以由我们在Facebook上的好友来验证,而海伍德通常只有寥寥几位或根本没有朋友。不过有些冒牌家伙则较难以辨识。赛门铁克安全软件公司在2008年进行过一次实验,设计了一位诱人的年轻女孩,假想了她在硅谷的一家高中就读。仅仅过了几个钟头,那所高中就有许多男孩向她发出了好友请求,据推测是因为他们想和她约会。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可悲的事件,比如说,不良中年男性会假扮成诱人的年轻女性,来引诱男孩向他发送他们的裸体照片。
  Facebook模式也不适用于名人身上。微软主席比尔?盖茨在2008年早期就关闭了他在Facebook上的个人主页。理由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他每天都会收到好几万条好友请求——他的手下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处理不了。不过在Facebook上还有其他五个假冒的“比尔?盖茨”,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无数的“朋友”。
  那些名字起的比较搞怪的人在Facebook上也碰到了另一个麻烦,Facebook常常会阻止他们在上面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一位澳大利亚的妇女名叫埃尔莫  (Elmo基普),芳龄27岁,起先就被Facebook拒绝注册,直到她向Facebook公司发去她的护照和驾照复印件才解决此事。现年52岁的V?艾德曼(VAdman),住在加州的科斯塔梅萨,在注册的时候被Facebook的后台软件拒绝,为此他和Facebook的客服有过一段长长的争论,说服他们相信他的法定名就是一个字母“V”。其他也遇到过麻烦的名字包括日本作家伊田裕子(HirokoYoda),新西兰的罗伊纳?盖伊(Rowena Gay),还有那些名字中包含“河狸”(Beaver)、“果酱”(Jelly)、“啤酒”(Beer),还有“鸭子”(Duck)的人。甚至连卡特丽娜?菲克(Caterina Fake),国际图片网站之王Flickr的著名联合创始人,在起初也加入不了Facebook。(直到2009年末之前,Facebook修补这些误会的流程都有着严重的不足,后来他们采用了一个更加正式的申诉政策。)
  • 上一部:《牛奶可乐经济学》
  • 下一部:《穷爸爸富爸爸》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