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长篇小说

Facebook效应

时间:2014-04-06 09:24:39  来源:  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简介:一个拥有9亿活跃用户,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传奇互联网企业,加上一个年仅26岁的的“娃娃CEO””。激情澎湃的创业精神,智慧传奇的融资经历,一个聚合世界的社交帝国向你彻底开放,你还等什么?...
  绝大多数用户还是精确定义了自己的身份,这给了Facebook一些独特的和具备实际意义的能力。在威尔士的卡迪夫,有一个人在Facebook上找到了已失散35年的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他仅仅只是搜了一下他的名字。在Facebook的纪元里,像这样的家庭重聚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许多人如今已经不再常规地相互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手机号码了,他们仅仅在Facebook上相互查找对方的名字,这一简单的目录功能就成了Facebook的最不容置疑的优点之一。那些不上Facebook的人正在一些团体当中被朋友们视为难以接触和结识,而在像丹麦这样几乎人人都用Facebook的国度里,这种情况甚至更为普遍。
  是不是存在这种风险,一旦我们的一面在Facebook上被揭露了出来,我们就永远没有办法再摆脱这个形象了?我们会不会总是以一些朋友相册中的一幅戴着滑稽帽子的醉酒浪子形象被永远地铭刻在了人们心里?当像我这样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更多判断力和阅历的时候,人们对我的固有的看法是不是很难再发生改变了?考虑到在不久的将来对不忠的道德底线很有可能被放宽,这很难让人感到欣慰。在古代,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到新的城镇重新开始新生活,以此来躲避人们对于他们的某些负面印象,然而在将来就没有这样做的可能了吗?
  在Facebook上谨慎暴露你的信息是有道理的。我本人就遵从简单的“头版。原则。我对于把自己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到很开心,所以我在个人主页上留下了详尽准确的信息,也积极与别人交流。但是我绝对不会尝试把任何有可能出现在当地报纸头版头条上的内容发布在上面,我不想被“震惊”。
  在为公开和透明而奋斗的过程中,扎克伯格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盟友——  本?帕尔,西北大学的学生,“学生反对Facebook动态新闻”小组的发起人。这个小组曾经催生了Facebook史上最严重的隐私危机。2008年9月,已是一位高科技撰稿人的帕尔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他原先的观点。“过去的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对于向众人分享我们的生活和想法感到越来越自在,不管是向亲密朋友还是陌生人。新技术的发展和扎克伯格的‘捣乱,导致了这样的变化……动态新闻真正引发了一场革命,值得我们驻足欣赏。隐私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变得更易于控制了——我可以控制想要分享的内容,我能够和所有人分享我的信息,而我想要保密的内容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
  第11章 做成第二个微软
  一起携手,让我们掀起一场运动吧!
  在Facebook的早期,马克?扎克伯格就有一种特殊的痴情。2004年5月的一个夜晚,当扎克伯格与早年的合作伙伴肖恩?帕克在那家时尚的翠贝卡餐厅相遇时,他们进行了一次奇妙的交流。在帕克眼里,扎克伯格一直在试图脱离主题,反复谈到他如何想把Facebook转变为一个开发平台。他的意思是,他希望把他的新生服务转变为一个公共场所,让其他人能够在上面发布软件。这颇有点像微软的视窗和苹果的MAC操作系统,都是为他人开发应用程序而搭建的平台。但是帕克争辩说当时考虑那样的问题还为时过早。
  创业邦的凯文?埃法西也有同样的回忆。2005年春末,在创业邦对公司进行了投资之后,在他与扎克伯格的最初几次碰面里,这位年轻的首席执行官请他帮一个忙。
  “凯文,我需要找到一个人帮助规划我的平台战略。”
  “嗯,什么?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有可能会变为一个开发平台,”  埃法西的回答颇为踌躇,“现在我们仅仅是一个只有六个人的小公司……我的意思是,我想我3kif,一个在BEA(一家著名的企业基础架构软件公司)干的家伙,他做过一些有趣的平台开发工作……”
  扎克伯格打断了他:“BEA?我更多是在考虑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你能帮我联系到比尔?盖茨吗?”
  “呃,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也许吉姆?布雷耶能够办到……”
  一个星期过后,埃法西再次来到了扎克伯格的办公室。“嗨,”扎克伯格说,“我和他谈过了。”
  “和谁谈过?”
  “比尔?盖茨!”
  当时年仅21岁的扎克伯格,发现了他的新朋友丹?格雷厄姆和比尔?盖茨是朋友,遂利用他的关系安排了一次会面。在Facebook创始之初,扎克伯格就在尝试着设想他的小服务会如何不再只是互联网上的一个终点,不只是一个为人们互相交流提供的场所。
  每一家卓越的高科技公司都经历过一两次关键的转变时期,缘于其创建者们发现他们创造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起初的设想。在比尔?盖茨崛起的早年,当他还在和合作伙伴保罗?艾伦(PaulAllen)为小型电脑硬件公司定做软件时,他就意识到了软件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以后他又做出了第二次划时代的创举,那就是整个电脑都能够被构建在一个操作系统上,于是微软就成了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一天晚上,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JerryYang)和大卫?费罗(DavidFilo)突发奇想,发现当时的互联网上竟然还没有一张联结网络的地图,而如果他们提供收集网络用户详细市场研究资料服务的话,那也称得上史无前例了;然而它却转变为了第一家有广告支持的大型网络媒体公司。当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iBrin)和拉里?佩奇发现他们不仅能够将用户的搜索导向到某网站,还能够将它们导向到一个独立的广告数据库时,这家公司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互联网上迄今为止最强劲的商业模式也因此诞生。
  扎克伯格的第一次“Eureka时刻”就发生在当他和莫斯科维茨意识到他们的服务能够走出校园时,而对相册应用带来的惊人的成功思考则催生了公司的第二次脱胎换骨。很明显,有一些特别的事情发生在了相册应用上。“我们的图片站点缺乏任何其他类似站点的一些功能特色,”扎克伯格在2007年5月对我说,“我们不存储高分辨率照片;打印功能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而且直到最近你甚至连改变相册中照片的顺序都做不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这个应用成了互联网上流量最大的照片站点。”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另一个应用程序里。Facebook的软件工程师们匆匆拼凑了一个让用户能够在活动中邀请他们朋友的功能,结果这个应用程序甚至得到了比Evite网还要多的使用率,而后者多年来一直是所有以邀请为主打网站里的佼佼者。
  • 上一部:《牛奶可乐经济学》
  • 下一部:《穷爸爸富爸爸》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