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也具备一个独一无二的能力,能够帮助用户控制自己信息的流动。但这个能力只有在满足了Facebook的严格要求、用户使用真名的情况下才能生效。如果你对于人们在Facebook上的真实身份不是很确定,你就不能够通过成为他们的朋友来有选择地允许他们访问你的数据。通过把人们放入不同的小组(朋友列表),你可以限制或扩大他们查看你的相关信息的范围,同样也可以调整你看到他们信息的内容。这些小组列表——工作、家庭、大学朋友或无论什么,能够让你向一组人而不是另一组人发送信息。然而,根据Facebook的首席隐私官克里斯?凯利的说法,没有多少用户使用这些隐私控制手段。许多用户觉得它们过于繁琐。
和互联网上的任何其他网站相比,Facebook至少还有更多的潜在方法让用户控制他们自己的数据。公司的资深架构师亚当?德安杰罗说正由于这些控制手段,Facebook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模式”。“Facebook上的每一个信息片段都受到约束规则的保护,你可以控制谁能看到它,”他说道,“特定的人群能看到特定的信息。”德安杰罗是正确的,在互联网上几乎任何地方都看不到这种程度的“精细”控制,部分是因为只有Facebook上才存在着如此海量的关于谁正在做什么的信息吧。
首席执行官本人正越发意识到这些约束手段——Facebook的隐私控制,必须更醒目和更易于使用。一位同事说扎克伯格先前抱着“自由意志主义式”的清静无为态度来对待信息的控制,但是现在意识到为了说服人们进行更多的分享,他需要改变一下战术,让更多的隐私控制成为可能。“我认为更丰富的隐私控制很重要,”扎克伯格说,“这些控制需要相当简单,因为如果过于复杂,人们就不会使用它们了。”就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Facebook正酝酿在隐私控制方面进行一场重大的革新,让用户更容易控制谁能看到自己的信息。
在给予Facebook用户隐私控制方面,扎克伯格或多或少交上了一点好运。很明显,起初哈佛的用户之所以能够进行大胆的分享,能够大胆地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清楚也只有其他的哈佛学生——Facebook上哈佛人际网的成员才能看到这些内容。所以当Facebook进化后,人际网络的概念也随之跟着进化。起初所有的用户都被默认归属到一个人际网络——属于一所大学、一所高中、一个工作场所,或一个地理位置。多年以来,我一直是时代集团网络的一员,也是一个纽约人。你可以查看到你的人际网中其他人的信息,他们也可以查看你的新动态,除非你调整了隐私设置来阻止别人那样做。(我就是这样做,在两个人际网中都如此)但是人际网之外的任何其他人都无法看到你的信息,除非你明确地给予他们授权。现在,在一次重大的改版中,区域间的人际网络消失了,那会急剧减少能够看到大部分用户数据的人的数目。如果他们不成为对方“朋友”的话,就看不到对方的数据。
虽然Facebook面临着诸多的隐私挑战,但是大多数人似乎对网站的运作方式感到满意。在2009年9月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它在全美最值得信赖的公司排行中名列第十。这份调查由研究机构波耐蒙研究所和验证网站的“电子信任标章中心”(TRUSTe)公司共同进行,对6 500位消费者进行了采访。Facebook的位置排在了苹果、Google和微软前面。(亿贝排名第一,弗莱森电讯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三的则是美国邮政。)
但是,当你走进Facebook大楼的时候,会发现扎克伯格这个更为极端的信念的影响力还仅仅停留在表面。那里的一些人在谈起这个概念时或者用“终极透明度”,或者用“极端透明度”的称谓。由于这个世界不管如何都可能会越发公开透明,人们也不妨习惯于此。不过争论还是会继续,所有事情都还有待验证。
个人信息最公开透明的地方就是Facebook的相册功能。这里是最难以限制你的信息被披露的地方,你控制不了别人发布有关你的照片。虽然你确实有权删除一张照片上有关你名字的标记,以此来阻止信息在你的朋友列表中传播,但一般说来等到你删除一个标记的时候,带着此标记的新闻已经通过Facebook的动态新闻或动态消息被传播了出去。(同时任何用户都能调整Facebook的隐私设置,让标记对他们无效)默认设置下的相册是公开的,所有人都能访问,除非你精心调整了自己的隐私控制,不过大多数用户并没有这样做。
多年来,许多用户都希望Facebook能够移除那些让他们反感的曝光他们的照片功能,那些照片通常都是别人拍摄然后上传到他们自己的相册上。不过,公司在这件事情上所遵循的策略一贯坚定,那就是你有权删除标记,但无权删除照片。照片属于拍摄者所有。从我的观点看来,Facebook一直不让用户在他们的名字作为标记被添加进一幅照片和传播给朋友之前先得到他们的首肯,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极端透明度的支持者们辩称,尽管Facebook也许让人们更加容易找到关于你的照片,但是互联网上还存在着其他许许多多的站点让拍照人上传那些照片。所以,如果不曾发生过任何事情,那Facebook也不会促进任何事情。他们指出,即使没有我们的参与,也会有无数其他种公布信息的方式。比如说,带摄像头的手机无所不在,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轻易地拍下你的照片,然后立即把它公之于众。
“马克的观点是,Facebook最好不要徒劳地抵制世界发展的潮流,否则它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却热情洋溢的亚当?德安杰罗说道,他对此抱有相同的看法。他俩早在2001年,还在艾斯特高中时就已经在讨论这样的话题了。“信息的流动正在加快,”他继续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其他所有人的感觉和思考。一个现实的后果是,人们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剥离他们的身份。(也就是,把它分成几个隔绝的部分)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什么,这仅仅只是科技进步以后,世界未来的样子。不管Facebook怎样做,都改变不了这个大趋势。”甚至谢丽?桑德伯格也颇有点引以为豪的样子,她说:“你不能在Facebook上不表现出你真实的自我。”
69/108 首页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