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的未必都是年轻人,数不清的Facebook丑闻表明了那些理应负起责任之人也会做出不得体的行为。英国莱切斯特一所监狱的卫兵被解雇,起因是同事注意到他在结交囚犯。费城一所法庭的官员被停职和调派到其他岗位工作,起因是一个陪审员当庭作证他在Facebook上邀请她为好友。陪审员自身也犯过错误。在美国各地,一些陪审团的裁决遭到已经被定罪的被告的质疑,因为后者得知当审判还在进行时,理应保持沉默的陪审员就已经在Facebook上发表了评论。
即使连那些从事秘密工作的人也会在面对Facebook透明度的诱惑时犯糊涂。2009年,当英国刚刚宣布约翰?塞维尔斯爵士(John Sawers)担任其间谍机构——秘密情报局(正式称呼为M16)的下一任老大后,《每日邮报》就在他妻子发布在Facebook上的家庭照片里发现了一个可以公开访问的“宝库”。上面不仅有度假和家庭朋友的照片,还有足够揭示塞维尔斯的住处和他业余生活细节的照片。
Facebook的透明度也能对亲密关系造成影响。许多人还不习惯于获知和了解他们另一半的往事细节。如果在一张照片里你的男友和另一个女孩在一起,这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谁知道呢?更糟糕的是,当某人通过看到对方Facebook上个人主页的改变而得知他们不再是一对的时候,结果甚至可能导致悲剧:英国的一个痴汉杀害了最近刚刚和他分居两地的妻子,据称是看见她在Facebook上的婚姻状态从“已婚”变成了“单身”的缘故。
照片尤其能够揭示一个人的私生活,就像塞维尔斯爵土的例子那样,能够揭示你业余时间和谁在一起,和他们做些什么,还有你去过哪里。高中生和大学生基本上都在Facebook上公开他们的私生活。他们在Facebook的个人“涂鸦墙”上和他们的朋友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毫不理会任何访问到涂鸦墙的人都能够看到这些对话的事实。一般来说,这些信息对于任何处在他们校园网络的人都是可见的。
年轻一代的一些持不同意见者发现痴迷于Facebook的自我表露并不健康。肖恩?多兰(Shaun Dolan),25岁,在纽约一家媒体公司做助理工作,他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远离这项服务。“我们这一代是无以复加的自恋的一代,”他在一份写给我的电子邮件里这样说,“当我和朋友们一块儿去玩时,镜头无处不在,仅仅是单纯地为了把照片发布到Facebook上去。这就仿佛夜晚不曾出现过,除非在Facebook上有证据来证明一样。人们煞费苦心地监视着他们自己的Facebook页面,只为了去看哪幅照片里有他们自己的标签,或哪幅照片里的自己最值得分享给朋友们欣赏。”
一些人把这样的行为称为“表现癖”,或者,就像我的55岁的《财富》杂志同事布伦特?施伦德(Brent Schlender)所指出的,是一种寻觅“网络名气”的渴望。在Facebook上,我们跟踪朋友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这就和现实生活中无数人在《人物》杂志上跟踪小甜甜布兰妮的绯闻是一样的。安迪?沃霍尔(AndyWarh01)有句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会出名15分钟。”但是在Facebook上,限制条件不是你能出名多久,而是你的名声能传播得多远。也许你仅仅在一个朋友圈或校友圈中比较出名。一些爱闹着玩的人现在认定:“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会在15个人中有名气。”
许多年轻人似乎不知道底线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极端的自我暴露就会转变为鲁莽行为。有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在亚克朗市(俄亥俄州)的一家宝多来宠物连锁平价店工作,她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她拎着两只刚刚被她溺死的兔子。动物权益保护者对此表示愤怒,而她也很快被逮捕,并且以虐杀动物的罪名被起诉。未成年人惯常会发布一些暴露他们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众吸毒或喝酒的照片,而他们尚未达到法定允许喝酒的年纪。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地区高中,一位学生收集了证明学校里的校花和型男在一起聚众喝酒和有可能在吸食大麻的照片,然后把它们打包发送给了校长和社区里的其他人士。在另一所高中,校长亲自出马登录Facebook检查本校运动员的聚会照片,勒令照片上所有他看到的在聚会里举着啤酒瓶的运动员停课写检查(那些拿着红色塑料杯的运动员得到了赦免)。
对成年人来说,在Facebook上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则几乎肯定是无法令人感到愉快的,因为这两代人之间对于什么程度的个人披露才是合适的这个问题有着根本性的分歧。旧金山的一位公司高管在Facebook上与他合伙人的未成年儿子成了朋友,当他在夏天前往欧洲旅行时,他去了阿姆斯特丹,然后很兴奋地告诉Facebook上的朋友关于他的大麻之旅。我的朋友对此感到左右为难——她是否应该告诉她的合伙人这样做不合适呢?那样做会破坏儿子对她的信任吗?弗吉尼亚州一位60岁的老妇看到她的侄子在Facebook上激烈宣誓的照片,由于清楚他那所学校极为严格的校规会让他就此被开除,于是直接和他本人进行了沟通,而不是告诉他的家长。
由于大多数未成年人仍然不会在Facebook上把他们的父母加为好友,于是一些家庭就制定了这样一条规则,即作为拥有一台电脑和上网使用Facebook的交换条件,父母有权访问他们孩子的个人主页。这些父母们经常为他们在网上的发现感到忧虑。
Facebook应该鼓励用户披露多少个人信息?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贯穿了公司的整个发展历程。“从创建第一天起,我们的使命就是让社会更加公开。”市场部的戴夫?莫林这样说,他是扎克伯格核心圈子的成员之一,“这就是Facebook的全部意义所在,不是吗?我们帮助人们更公开地交流更多的信息。我认为他们始终都无需考虑他们实际上是谁这个问题。”但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现年39岁的谢丽。桑德伯格的看法却有一点不同,她说:“马克确实极为相信透明化,相信一个公开的社会和世界,他在把人们朝那个方向推动。不过我认为他也知道实现那个目的的方法就是给予人们精细控制和舒适感。他希望你能够更加公开,而他也是那种乐于帮助你走到那一步的人。所以对他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至于我的看法,我不是那么肯定。”桑德伯格比扎克伯格年长14岁,认为如果有人不希望让他们的生活透明化,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68/108 首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