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照片和活动功能这么受欢迎?”他经过沉思后得出了结论,“是因为尽管它们还有着种种不足,却有一点是其他人没能做到的,那就是与社群地图整合在了一起。”这是Facebook自身在理念上的突破,而扎克伯格也对自己用来描述这个含义的术语(社群地图)颇感自豪。“我们进行了一番思考,决定把Facebook的核心价值定位在勾勒出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上,”他继续对我说,“我们所谓的社群地图,在数学意义上就是一系列的节点和路径。节点就是个人,而路径就是朋友关系。”他开始显得有些信心爆棚,在当时似乎很有些夸大其词的味道:“我们拥有整整一个世代里最具威力的信息传播机制。”扎克伯格毫不谦虚地解释说,同样的力量可以被应用到任何场合,不仅仅是照片和活动功能中。他的确定口气听起来有些刺耳。
他所说的“传播”又是什么意思?当你在Facebook上和你的朋友建立了联系,你们就聚合而成了一个网络,即所谓的社群地图,而这个网络可以被用来传播任何类型的信息。如果你上传了一张照片,网络就会通知你的朋友。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当你改变了自己的婚姻状态,或宣布你会去墨西哥度周末时。网络也可以利用任何软件把你的所有活动告诉给你的朋友们,只要能够连接到你的社群地图就行。到那时为止,仅有的利用这项传播能力的应用软件就是照片和活动功能,还有Facebook自己设计出来的一些其他功能。
大多数软件公司,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创造出独特而强大的应用软件,那么通常就会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也许会在他们的社群地图上面添加购物功能、游戏功能或商业功能。然而Facebook却反其道而行之,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完全停止了继续开发应用程序。2006年秋季,扎克伯格再接再厉,开始意识到是时候把Facebook搭建成一个其他人在上面构筑应用程序的软件开发平台了。他想在互联网领域做的事情就好比比尔?盖茨在个人电脑领域所做的事情——搭建一个标准的软件基础架构,让应用程序的设计更为方便,而今天的应用程序则融入了社会要素。“我们希望把Facebook设计成某种操作系统,你叫以在上面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他向我解释说。
我在2007年5月和首席运营官范?纳塔也有过一次谈话,他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Facebook在这方面的潜力:“如果把今天的互联网想象成一个镜头,那在镜头之下的,就是你所熟悉和信任的拥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个人,这就是我们会让一个平台具备的能力。当透过镜头就能看到整个世界时,还有什么能比那个镜头更有潜在价值呢?”
扎克伯格几乎是从刚一触摸到键盘起,就一直在构思一个平台。他少年时期,通过为美国在线编写功能代码学会了编程。美国在线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在线服务,而不管当时它的领导层作何想法,一个黑客社区——也有扎克伯格的份,硬生生地把美国在线转变为了一个软件开发平台。后来,他在菲利普埃克塞特高中读三年级时,和亚当?德安杰罗合作编成了一个听MP3(音频文件)用的软件,名叫“Synapse”。“Synapse”流行了开来,部分是由于它允许其他程序爱好者设计能够提供额外功能的辅助程序,这些程序被称为插件。“Synapse”其实就是一个迷你平台。而当扎克伯格在Facebook早期放弃了让他痴迷和珍爱无比的文件分享功能Wirehog时,他就在把Facebook设想成一个平台。实际上,如果简单地说,Wirehog是第一个运行在Facebook上面的应用程序。
成为一个让其他应用程序在上面运行的软件平台,是软件技术一行最为光荣的终极目标之一。微软把它的视窗软件置于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平台中的垄断地位,从而主宰了软件技术工业长达20年之久。任何希望为个人电脑设计应用软件的人都不得不使用视窗操作系统。(也正是比尔?盖茨在事实上大众化了“平台”这个术语。)
创造一个软件开发平台可让一家软件公司成为其伙伴生态系统中的结合点,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有参与者都需要依赖于它的产品。而一旦一家公司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地位时,竞争对手再想要挤走它就变得异常困难了。苹果公司不仅依靠它的MAC操作系统巧妙地实现了这一点,而且它还再度获得了成功,一开始是靠“iPod”,如今则是凭借如日中天的“iPhone”。
通过成为一个平台,Facebook也能够为自身卸下一些负担,而不用再面面俱到了。在用户感兴趣的各个领域,Facebook从来都没能设计出最好的应用软件。比方说,投入更多资源研发聊天系统的公司,会持续在这方面超越Facebook。我最近问了我17岁的女儿克拉拉,问她是不是使用Facebook的聊天工具,这是在2008年中期被增加的一个雄心勃勃的服务。她回答说不,她依然喜欢使用美国在线的王牌即时通信软件“AIM”和苹果的“iChat”。(许多美国的未成年孩子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不管他们多么迷恋Facebook)“Facebook的聊天工具用起来感觉就像在用莫拉莱斯码。”她向我解释。它的功能不够,使用也不方便。扎克伯格决定Facebook所做的独一无二的事情就是维护你的个人主页和人际网络。而最终,几乎所有其他服务都会由别的软件开发公司来提供。
Facebook在2006年8月跨出了向平台转变的第一步。整个世界几乎没有关注,因为当时的轰动新闻是新闻动态事件。程序员戴夫?费特曼突击编写了一个被称为Facebook应用程序接口(APl)的软件,或者可以称为应用程序界面。它让用户能够用他们的Facebook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其他网站,如此,合作站点就能够得到他们的数据,包括他们的朋友列表。Facebook里的一些人——大多数是年长的管理层,反对这种让用户数据脱离Facebook掌控范围的方式。他们认为公司在把有价值的东西送给别人,而自身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但扎克伯格力推这个项目的通过。为了证明这个应用程序接口,Facebook还建立了它自己的外部站点,名字叫“Facebank”,后来被重新命名为“Moochspot”,用来跟踪朋友之间的小额债务。
虽然有数千名开发者鼓捣过这个工具,但是真正用它的人并不是很多,也几乎没有Facebook用户使用。反而,这个应用程序接口曾一度被软件行业的一些多疑人士齐声讨伐过,从而导致声名狼藉。当时有一系列的博客发文指责Facebook使用这个工具把用户的信息泄露给了中央情报局。拷问的逻辑是这样的:Facebook的投资者,创业邦的吉姆?布雷耶曾经在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董事会与吉尔曼?路易(Gilman Louie)一起共事,而以后者为首的一个名叫“英丘泰尔”(In-Q-Tel)的风险投资公司在为中情局服务的一些新兴公司中有投资,这些公司的目的是帮助中情局跟上最新科技的发展。阴谋理论家们的言下之意是创业邦也和中情局有一腿。他们也添油加醋地对Facebook的投资人彼得?泰尔是“激进保守主义”团体一员的事实进行了大肆渲染。
72/108 首页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