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中篇小说

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

时间:2013-10-31 10:04:47  来源:  作者:艾伦·查尔默斯  
简介:这本书旨在对科学性质的现代观点作一个简单、明了和初步的介绍。当作者教授科学哲学的时候,感到没有一本适用的书可以推荐给初学者。可以得到的关于现代观点的唯一资料,只有原著。许多原著对初学者来说太难,同时无论如何,它们数量太多,要使之适合于大学生,是不易办到的。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认真从事研究这个题目的人来说,是不能代替原著的,但是作者希望它将提供一个有用的较易接近的起点。...
  下面的历史性反思例证了从新实验主义者的工作中提炼出对科学的普遍表征或规定的困难,也例证了在我想的那种澄清理论与实验之间关系性质的研究。在科学革命时代,有关人们应该努力通过实验操作世界来理解世界的想法决不是新颖的。广义上可理解为现代化学前驱的炼金术,是要有目的地转化物质(在狭义上是企图将金属转变为金子),这可追溯到古代,而在中世纪特别繁荣。这种做法没有取得成功。这种不成功不能简单地归之于缺乏理论指导。一系列原子论的和其他的物质理论向炼金术士提供了信息。如果人们否认理论,仅注意实验实践,那么在16和17世纪冶金业和制药业的工匠传统中可以辨认出显著的进步。然而,这里涉及的知识在性质上不同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才出现的化学。化学的确有"理论",但是与原子论没有关系的低层次理论。所需要的和在18世纪初出现的,是物质的化合和重组的观念,包括在化合时物质在作为结果的化合物中继续存在,而从那里只要操作合适可将它们再提取出来。物质分为酸和碱,二者中和产生盐,这就提供了组织研究的途径,使得无需原子论的或其他的物质理论也能取得进步。这样一直到20世纪,将这种思辨与实验联系起来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实验在科学中的作用及其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即使我们局限于讨论化学。
  我以对本书中探索的科学观与科学家工作之间关系的评论作为结语。由于我已经否认哲学家有能够提供评判科学标准的普遍科学观,由于我已经论证只能通过仔细注意科学本身才能有对种种科学的合适论述,结论也许是哲学家的观点是多余的,唯有科学家本人的观点才是重要的。也就是说,人们也许认为,就我已经成功地提出我的论据而言,我已经把我自己解雇了。这个结论(幸好对我而言)是没有根据的。虽然科学家自己是能从事科学的实践者,不需要哲学家的忠告,这是对的,但科学家并不特别擅长于从他们的工作后退一步,来描述和表征这项工作的性质。科学家善于使科学进步,但并不特别善于说清这种进步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在争论科学的性质和地位时并不特别装备精良,当就科学的性质和地位进行争论(例如涉及对创世科学的评价)时,一般干得并不好。这本书并不打算对科学作出贡献,甚至不打算对我所集中注意的物理科学作出贡献。不如说,主要借助历史实例,我试图澄清物理科学是什么或曾经是什么。
  补充读物
  关于中世纪时期的炼金术的论述及相关的原子论理论,见 Newman (1994)。将炼金术解释为化学而不是作狭义理解的论据,对在17世纪之交出现的对"炼金术"的狭义解释的论述,见Newman and Principe (1998)。有关18世纪引入能够支持新的化学科学的化合概念的论述,见Klein (1995) and Klein (1996)。
  注释
  导论
  1.这个单子根据C. 特鲁塞德尔所作的调查,引自J. R. R拉维兹(1971), p. 387n。
  第四章从事实推导出理论:归纳
  1.A. B. 沃尔夫的引文,引自Hempel (1966, p. 11)。
  第八章作为结构的理论I:库恩的范式
  自从最初写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以后,库恩承认他起初以不同方式使用"范式"一词。在该书第二版的后记里,他区分了这个词的两种意义,广义的"学科基质"和狭义的"范例"。我继续在广义上使用"范式"这个词来指库恩现在称之为学科基质的东西。
  第十章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科学理论
  休谟的"论原始的契约"的引文引自Barker (1976, p. 156)。在这一段落批评洛克的具体观点可在同书pp. 70-72找到。
  第十一章 方法中的方法变革
  不应该将我在这段中的话看作意味着当科学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时,对科学的政治和社会分析没有用处,对此我在《科学及其制造》(Science and Its Fabrication, 1990, chapter 8)中已经加以澄清。我的话也不是要轻视在"科学的社会研究"名义下进行的一切,因为当代许多工作对科学工作的性质已经产生有效的洞见。我的这些话只是针对那些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建构了地位如此高的社会学知识或其他知识,以致从这种观点来看他们能够评判科学知识没有特殊的地位。
  第十三章附录
  1. 我起初认为我的论据也是黛博拉·迈约立场的反例,但在私人通讯里她说服了我认为不是。
  书 目
  Ackermann, R. J. (1976). The Philosophy of Karl Popper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Ackermann, R. (1989). "The New Experimentalism",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40, 185-90.
  Anthony, H. D. (1948). Science and Its Background. London, Macmillan.
  Armstrong, D. M. (1983). What is a Law of N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yer A. J. (1940). The Foundations ofEmpirical Knowledge. London, Macmillan.
  Bamford, G. (1993). "Popper's Explications of Ad Hocness: Circularity Empirical Content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44, 335-55.
  Barker E. (1976). Social Contract: Essays by Loche~ Hume and Rousseau.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nes, B. (1982). T S. Kuhn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 Barnes, B., Bloor; D. and
  Henry J. (1996). Scientific Knowledge: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haskar; H. (1978). 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 Hassocks, Sussex, Harvester.
  Block, I. (1961). "Truth and Error in Aristotle's Theory of Sense Perceptio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1, 1-9.
  • 上一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下一部:《嫌疑人X的献身》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