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现在来看看最恶毒、最残酷成性的两个狱卒:赫尔曼和阿内特的人格分数,可以看到他们俩在所有人格面向上的表现都一般而平均,只有一项 除外。使他们出现歧异性的是“阳刚性”。直觉反应的人格理论家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赫尔曼——我们这位无法无天的“约翰·韦恩”一定阳刚到了顶点, 并且以此为他辩护。事实正好相反;他在阳刚性的分数低于所有其他狱卒,甚至也低于所有囚犯。对照之下,阿内特的阳刚性却胜于所有狱卒。心理动力学 取向的分析者或许会十分肯定地以为,赫尔曼冷酷、支配性的行为,以及他所发明的恐同运动,是为了对抗他不具阳刚气质、可能有潜在同性恋倾向的人格 特质,从而激发出的反应。尽管如此,在我们继续陶醉于这些分析性花腔之前,我得赶紧补充,在接下来35年的岁月中,这名年轻人始终维持着循规蹈矩的 生活,是个称职且正常的丈夫、父亲、生意人、热心公益的国民,这些是对他唯一适当的形容。
情绪形容词自陈表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完成一份检核表,从表中选出最适合形容他们当下心境的形容词,这样的评估在研究期间曾进行过两次,在减压解说会后又立即 进行了一次。我们将情绪形容词加以结合,使负面情绪形容词与正面情绪形容词相抗,并且将描绘活跃与被动的形容词分开。从所见到囚犯状态,我们可以 精准预料到结果,正如所料,囚犯表示感受到负面情绪的次数是正面情绪的三倍之多,总体而言的负面性远较狱卒为高。而狱卒们表示感受到负面情绪者, 仅稍微多于正面情绪者。这两个群体间还有另一项有趣的差异:囚犯的情绪状态表现出较大的浮动性。研究进行期间,他们在情绪上的变化程度是狱卒的两 到三倍,后者表现出相对稳定性。在活跃和被动的面向上,囚犯们的分数往往高一倍,这表示他们内在的“骚动不安”也两倍于狱卒。尽管监狱经验在于狱 卒和囚犯身上都造成负面的情绪影响,对囚犯所造成的反效果却更深刻,并且更不稳定。
比较留到最后的囚犯和提早释放的人,中断实验者的情绪确实有更多负面特质:沮丧、不快乐。当第三次要求受试者完成情绪量表时,就在我们告诉实 验对象研究必须中断之后(提前被释放的实验对象也返回参加了减压解说会),正面情绪方面立刻明显出现了变化。所有“前任囚犯们”选择的自我描述形 容词表示,他们的情绪远较之前正面,不再是那么负面了——负面性的强度从一开始的15.0掉到了5.0的低点,而正面性则从开始的6.0低点攀升至17.0。此 外,相较之前,他们也觉得自己不那么地消极被动。
总体而言,在情绪次量表中,提前释放的囚犯以及撑过六天实验的人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差异。我非常高兴能够报告这个至关重要的结沦;在研究结束 时,两个群体的学生都已经回到实验前正常情绪反应的基线了。回归正常的反应似乎说明了,当扮演不寻常角色时,学生所经历到的沮丧及压力反应的“情 境特殊性”。
这项最后的发现可以有几种诠释方式。监狱经验的情绪影响是短暂的,因为一旦研究中断,受折磨的囚犯们很快就跳回正常的情绪基态。这也说明了我 们精挑细选出的实验参与者的“正常性”,这种恢复能力也证明了他们的弹性。无论如何,囚犯们的全面性情绪振奋反应虽然一样,来源却可能大不相同。 留到最后的人知道自己熬过了这些苦难并重获自由,因此感到相当振奋。被提前释放的人虽已不再承受情感上的压力,在远离负面的情境后,他们已经将情 绪重新调整。他们原本因为提前离开而留下同侪们继续受苦而感受到罪恶感,当他们看见牢友们被释放后,罪恶感的担子终于卸下,于是深感欣慰,或许某 些新的正面情绪反应也可以这么归因。
尽管有些狱卒表示希望研究如计划预定继续进行一个星期,但就狱卒群体而言,他们乐见研究提前中止。他们的正面情绪平均数升高超过两倍(从4.0 跳到10.2),原已较低的负面情绪分数(6.0)则降至更低(2.0)。因此,尽管他们的角色是在监狱情境中创造出恐怖状态,但作为一个群体,狱卒们同样 也因研究中止而重新恢复了情绪的冷静与平衡。这种情绪重新调适的状态并不意味这些年轻人中有些人已经不再被他们的所作所为困扰,也不再因为无能阻 止虐待行为发生而感到不安,我们稍早已经在他们的后测反应及回顾性日记中注意到这些反应。
录像带分析
研究期间,我们曾针对囚犯一狱卒互动进行录像,在录像带中可辨识出共25个相对不连续的事件。针对每个事件或插曲,区分出10个行为(或言语)类 别,当类别性言语或行为出现时加以计分。两位未曾参与此项研究的计分员,以独立作业的方式为影带计分,他们之间意见一致的程度令人满意。这些类别 包括:提问,下指令,提供信息,个人化对待(using individuating reference)(正面),去个人化对待(负面)、威胁、抗拒、助人行为,(为某些 目的而)使用工具,挑衅行为。
正如下页图表所概括显示的,总体而言,狱卒与囚犯间的互动以负面、敌意居多。大多数时候,独断独行是狱卒的特权,一般来说,囚犯只能采取相对 被动的姿态。在我们记录到的各种情况中,狱卒呈现的最大特征是下列反应:下指令、羞辱囚犯,将囚犯去个性化,对他们表现出侵略性、威胁,以及使用 工具对付他们。
一开始时囚犯还会反抗狱卒,尤其是在研究开始的几天,以及后采克莱416用绝食抗议。囚犯们倾向以正面的个性化方式对待其他人,询问对方问题, 提供信息,而且很少对别人表现负面行为,后者在占支配地位的狱卒身上后来变得很常见。不过这些都只发生在研究开始的头几大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说, 这意味着在六天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最罕见的两个行为是个性化对待及互相帮助。我们只记录到一次助人事件,这个人类关怀同类的单一事件发生于囚犯 之间。
这些记录也以量化的角度强调了我们在研究期间的观察心得:狱卒们逐步扩大对囚犯们的骚扰行为。如果我们将最初的两个囚犯一狱卒互动事件与最后 的两个事件比较,会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单位内,一开始并未出现任何去个性化对待,但在最后的事件中,却记录到这类行为出现的平均数高达5.4次。同样 地,开始时狱卒们鲜少出言贬抑羞辱,平均记录为0.3次,但在同样时间内,他们在最后一天却平均做出5.7次的贬抑行为。
根据对录像带资料的时间分析发现,随着时间过去,囚犯们渐渐不做事了。各个行为领域的计分都随着时间进展而普遍下降。他们不再有什么开创作为 ,只是随着日与夜麻木不变的交替而越来越被动。
录像带分析也发现,相较于其他两个班次,有“约翰·韦恩”轮夜班的时候,囚犯最难挨。在这残酷的班次中,狱卒们的行为明显有别于前后交接的两 个班次,他们下达更多指令(在标准化时间单位内,个别而言是平均9.3次相对于平均4.0次),对囚犯口出恶言的次数超过其他时候的两倍(个别而言是平 均5.2次相对于2.3次),也比其他班次的狱卒更常以侵略性方式惩罚囚犯。而我们在阿内特当班时观察到较隐约细腻的语言侵犯,并未显现在这些分析中 。
录音带分析
有时候我们会使用隐藏式麦克风来录音记录,录音内容包括由我们一位工作人员访谈囚犯及狱卒,以及囚犯们在囚室中的对话。我们以分类方式记录此 种言语活动的一般性质,一共分为九个类别。同样地,录音带也由两位独立裁判进行分类,所得到的结果十分具有可信度。
九个分类当中,除了提问,提供信息、提出要求和下达命令之外,其他都是和评论有关的类别,包括正面/负面看法,正面/负面评价,个性化对待/ 去个性化对待,继续研究的意愿或者希望中断,以及希望在未来以正面或负面的方式行动。
我们十分惊讶地发现,狱卒们几乎和大多数囚犯有相同程度的负面看法及负面的自我评价。事实上,“好狱卒”乔夫·兰德里对自我的负面评价比任何 囚犯都还多,负面情绪在所有人当中也最普遍,只有一位实验参与者的负面情绪比他更严重,就是道格8612。从我们与囚犯的访谈中,可以归纳出一个特色 ,即囚犯在情绪表达以及自我评价及行为意图(主要是意图表现侵略性,并且对自身处境的看法倾向负面悲观),都普遍有负面反应。
这些访谈显示,在留下来进行实验的囚犯及被提前释放的囚犯身上,实验对情绪影响出现了清楚的差异。对照留下来的和被释放的两群人(根据每个访 谈中的表现),比较他们在负面看法的表达,负面情绪、负面自尊感及意图表现侵略性的平均数。结果发现,被提早释放的囚犯的期望更加负面,并较常表 现出负面情绪、负面自尊感,在意图表现侵略性次数方面,则多于坚持留下的牢友四倍。
当囚犯们暂时不必列队答数、无须卑躬屈膝听人差遣,或无须参与公众事物时,窃听囚室中的私人对话,可让我们了解囚犯在私底下的交谈内容。请记 住,一开始时,分配在同一囚室的三个室友们彼此完全陌生。只有当他们回到隔离的囚室时,他们才开始互相认识,因为在公共活动时间时,任何“闲聊” 都不被允许。由于囚犯们同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并且预期接下来将有两个礼拜的互动,因此我们认为,他们将会寻找共通点以联系彼此。我们预期听到他们 聊彼此的大学生活、主修的课程、职业、女朋友、喜欢的球队、音乐偏好、嗜好、实验结束后打算在剩下的暑假中做些什么事,也可能会聊到要怎么花掉即 将到手的报酬。
完全不是这样!所有这些预期几乎都落空了。在我们所录到的囚犯对话中,有整整九成都跟监狱主题相关。只有一成的谈话焦点落在个人的或生平经历 介绍。囚犯们最关心的事情是食物、狱卒的骚扰,他们希望能够开个会让大家发发牢骚,并构想脱逃计划,他们也关心其他囚室囚犯及一些孤僻囚犯们的行 为表现。
当他们有机会暂时远离狱卒的骚扰以及无聊沉闷的照表操课,有机会借助社会互动而暂时超越及抛开囚犯角色、建立自己的人格认同时,他们却没有这 么做。囚犯角色支配了个别人物的所有表达。监狱情境支配了他们的看法及所关心的事物,可说是迫使他们进入一种延伸现在的时间定位。无论自我是处于 被监视或者暂时获得喘息的状态,都无关紧要。
囚犯们并不分享他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期望,因此,每一位囚犯对其他囚犯的唯一了解,都以观察当下行为表现为基础。我们知道的是,囚犯们在服刑期 间以及从事其他差役时,眼中看到的通常只会是彼此的负面形象。但这个负面形象却是他们在同侪眼中建立自己的性格印象时,唯一的凭借基础。由于他们 只关注于当前情境,囚犯们也因此助长了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更强化了他们的负面经验。因为一般而言,当人们面临恶劣处境时,会试图以时间观 点将情境区隔化,于是他们可以借着缅怀过去来自我安慰,并借此想象一个更好的、不一样的未来。
这种囚犯自我加诸的心理状态,甚至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囚犯们开始采纳甚至完全接受狱卒针对他们制造的负面形象。在所有囚犯私下互动的回报中, 有一半都可归类为不具支持性质及不具合作性质的互动。更糟的是,当囚犯们评价相同遭遇的牢友,或向他们表达关心时,85%的几率不是赞赏或鼓励,有 时甚至是不以为然!以下数据在统计上有重要意义:谈话焦点较着重于监狱议题而不是非监狱议题,偶然发生率只有1%;谈话焦点集中在牢友的负面特质 与集中于正面或中立特质相对时,偶然发生率只有5%。这意味着,这类行为效应是“真实存在”,不该归因于囚室里私下的随机谈话。
囚犯们经由这些方式逐渐内化监狱中的压迫,于是,看着同伴被羞辱、像绵羊一样驯服,或者是做着不用大脑的下贱工作,就是同伴印象形成的主要方 式。既然对其他人没有任何尊敬之意,又如何能在监狱里拥有自尊?最后这项未预期的发现,提醒我想起“认同加害者”的现象。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 海姆用这个词来描述纳粹集中营中的囚犯是如何内化他们的压迫者本身的权力(首次运用这个词的人为安娜·弗洛伊德)。贝特尔海姆观察到,某些囚犯的 行为表现就像他们的纳粹狱卒,他们不只虐待其他囚犯,甚至穿上被丢弃的纳粹党卫军制服。这些受害者不顾一切地希望在充满敌意、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幸 存下来,他们只意识得到侵略者的需求,而不是去反抗;他们拥抱了侵略者的形象,然后变成侵略者的样子。在有权的狱卒及无权的囚犯之间存在着惊人的 权力差距,然而这差距却被这类心理操练极小化了。人变成与敌人共存——在自己内心。这种自我欺骗可以避免对自身处境的现实评价,抑制斗争行动、对 抗策略或是造反,而且不容许对自己的受难同胞有任何同情。
39/82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