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斯塔特说,在原则上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他把我们所具有的自由意志感说成是自知和不自知的微妙的平衡。霍夫斯塔特说,把适当程序的自指结合进计算机的程序里,象有它自己的自由意志一样计算机也将会行动起来。他试图将自由意志与哥德尔式的不完备说成是一回事。说任何一个能监测自己内部行动的系统都必然会有这种不完备(在第十章里,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
我们且来设想有一个人,通过上述的论述,相信了人的大脑是极其复杂而精巧的电化学机器,而其他类型的人造机器,如计算机之类,也可以通过程序而具有自由意志和象人一样的感情。相信了这些,是不是就贬低了人的精神?再回想一下“不过…”的圈套吧。说大脑是机器,这并不否定精神与感情的实在。精神和感情的实在指的是高一层面的东西(和蚁群、小说的情节、钢丝锯的锯齿图形、贝多芬的交响乐)。说大脑是机器,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精神不过是机械过程的结果而已。若说大脑的活动具有确定性,因而自由意志便是虚幻的东西,这种说法的谬误,如同说生命的深层基础是无生命的原子作用,因而生命便是虚幻的一样。
若干科幻作家描写了具有精神的机器,其中最著名的是艾萨克·阿西莫夫关于机器人的短篇小说,还有阿瑟·C.克拉克的长篇小说《2001年:太空奥德赛》。有些作家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他们描绘了“精神移植”,试图澄清自我的定义。
例如,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你的大脑被取出,放入一个“大脑维持系统”,但仍是通过某种无线电通讯网与你的身体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当然,这种事是目前可以预见的技术所完全做不到的,但在逻辑上没有任何理由说它不可能做到。)你的眼、耳、以及其他的感官仍是同以往一样发挥着作用,你的身体也可以毫无阻碍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一切仍同往常一样(可能你会觉得有点头轻!),只不过你可以俯视你的大脑。现在的问题是,你到底算是在哪里?假如你的身体乘火车出去旅行了,你的感觉就是一个人在旅行,这感觉与你的大脑仍在头颅中时是完全一样的。你肯定会感觉着你是在火车上。⑩
假如我们现在设想你的大脑被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上,难解的问题可就多了。到底说你有了一个新的身体对呢,还是说那新的身体有了一个新的大脑对?你能够认为你自己仍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是有了一个不同的身体吗?或许你可以这么说。但要是那身体是异性的或是一动物的呢?你之所以为你,你的个性,你的能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你身体的化学和物理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假如在移植过程中你的记忆被消除了,那会发生什么事呢?那时,说那个新的人仍然是你还有什么意义吗?
假如考虑到自我的复制,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且设想你大脑的全部信息被放进某处的巨型计算机里,你原先的身体和大脑死亡了。是不是你仍然活着,活在计算机里?
把精神存入计算机的设想,使人觉得有可能将你在其他的计算机里制成多个复本。当然,已有很多文献涉及“多重人格”。所谓多重人格指的是精神紊乱。患这种紊乱症的人,其大脑左、右两半球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导致出现一些精神状态,大致来说就是,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干什么。
尽管某些这样的设想似乎很可怕,然而,这些设想也确实显现出我们有希望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永生,因为这些设想强调的是,精神的主要成分是信息。使我们成其为我们的,是大脑之内的模式,而不是大脑本身。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在乐队停止演奏时依然存在,同样,把大脑中的信息转移到别处之后,精神可以照样存在。我们在上面考虑过如何能在原则上将精神移入计算机。但假如精神基本上就是“有组织的信息”,那么,表达信息的媒介就可以是任何东西,用不着必得是某一特定的大脑,或干脆用不着大脑。因此,我们并不是“机器中的灵”,倒更象是“电路中的信息”,而这信息是超越其表达方式的。
麦克埃用计算机语言表述了上面的观点:
假如一台正在完成某一给定程序的计算机着了火,烧毁了,我们肯定会说,这程序的具体体现完蛋了。但是,假如我们想使这同一个程序再有一个新的体现,那肯定不必把那烧毁的计算机再抢救过来,甚至也不必重复先前的机制。任何一个能动的媒介(甚至可用铅笔和纸张来完成程序)若表达了与原先的程序同样的结构、同样的关系序列,在原则上都可以体现那原来的程序。(11)
有了这个结论,那么,“程序”是否可以在另一个身体里重新运行(再世),或在一个我们觉得不属于物质宇宙的系统中重新运行(在天堂?),以及“程序”是否只是在某种意义上被“储存”起来(处于中间过度状态)?这一类问题,就成了开放性的问题了。就对时间的感觉来说,我们将看到,只有在程序正被完成的时候,如同一部交响乐正被演奏,时间之流才能被赋予任何意义。程序的存在,如同一部交响乐的存在一样,一旦被创作出来,其存在基本上就是非时间的了。
本章所说的是,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已越来越强调人与机器的心智具有相似性,这种强调对宗教具有多重的含义。一方面,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没有给传统的关于灵魂的概念留出多少地盘;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又为人死后继续存在留出了可能性。
因为精神是复杂的,所以,通常不在物理学的框架中对精神进行研究,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物理学在还原论的层面上对简单的、基本的东西处理得最好。然而,新物理学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基本层面上已被精神所侵入,使得物理学家们大为不解。那个领域被称作量子论。量子论引导我们进入了艾丽丝的奇境世界,而这世界正是对直穿过传统的宗教框架。
第八章 量子因素
--------------------------------------------------------------------------------
“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
尼尔斯·玻尔
前面的两章所展开的论点都认为,精神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的一个事物,不是一个有某种位置的具有一定体质的实在,然而它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大自然结构等级中的一个抽象的“高层面”概念。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是古老的哲学之谜,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计算中的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但精神与肉体的联系要比平常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联系要紧密,就是说,作为软件的精神(程序)在霍夫斯塔特所谓的“缠结的等级”或“怪圈”中与作为硬件的大脑联结在一起,或交织在一起。这一幅自指的拼花图,就是意识的主要特征。
31/74 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