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Facebook第一次差点被出售。范?纳塔和扎克伯格去到纽约,沃尔夫坐飞机返回帕洛阿尔托。沃尔夫带着几个维亚康姆的同事走进Facebook的一间会议室。扎克伯格、科勒和范?纳塔随后进去谈判,后来他们又移师到附近的另一间会议室。维亚康姆的谈判队伍绕着大厦回到会议室中。又是一次面对面密谈,马克要求预付更多现金,维亚康姆希望在它支付余下的15亿美元前,公司的表现要有保证。范?纳塔想在支付方面少些约束。沃尔夫最终同意,将支付额提高为8亿美元现金,但他们继续推托支付余下的7亿美元。双方都没有一个投资银行援助他们,在大多数这样的谈判中,这应该是常规程序。沃尔夫算得上了解扎克伯格,他知道引入冷漠无情的华尔街专家只会进一步吓跑他。
但沃尔夫讨价还价的筹码有限。维亚康姆的首席财政官对支付这么多钱给这样一家公司怀有戒心,因为尽管它在网上是多么有分量,但从财务的角度看,它仍微不足道。到那时为止,Facebook在其公司历史上总共只产生了差不多2 000万美元的收入,实际上并无利润可言。高管人员们对沃尔夫说,公司计划在2006年达到2 200万美元收入,2007年达到5 500万美元收入,但维亚康姆代表团怀疑其是否能达到这些数字。支付8亿美元是真的过分了。
最终,双方未能就Facebook如何挣取其另外的7亿美元达成共识。Facebook的谈判者们觉得交易的条款太复杂,而给付方面不确定。不管怎样,扎克伯格似乎临阵畏缩起来。他说的话差不多是这样的:“Google很聪明,早期没有卖,看他们做得多好。”沃尔夫对这话作出回应,Google在它上市前,其利润数以亿计,而Facebook没利润。但对扎克伯格来说,更有意义的是,到那时为止,Facebook已变成了互联网上流量第七大网站。根据调查公司康姆斯克媒体矩阵公司(ComScore Media Metrix)的数据统计,在2月份,其页面浏览达到了55亿次。
随着与维亚康姆的交易渐渐悄无声息,Facebook施行了一些它自己的财政策略。它从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措了更多资金,Facebook在第二轮融资(被称为“系列3”,因为这是公司第三次融资)的注资前估价为5亿美元,是11个月以前阿克塞尔合伙公司㈠乙美元估价的5倍。主要风险投资公司格雷洛克合伙人公司(Greylock Partners)带头领导了4月份的这轮融资,美瑞泰克资金合伙人公司(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加入了其中。另外,彼得?泰尔和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各自投入了更多资金,追加他们所持有的Facebook股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Facebook总共接受了2750万美元注资。融资的一小部分又一次直接落入了扎克伯格及其两三位主要副手的荷包里。这次融资极大释放了公司的财务压力,使扎克伯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地从维亚康姆公司面前抽身离开。
Facebook的成功正在吸引另一种注意力——来自国际的仿效者。尽管公司开始扩张,选择向美国以外讲英语国家的精英学校开放,但其在亚洲并无势力存在,在欧洲也实际上为零势力。而今,在德国有一个网站叫做studiVZ(“学生姓名地址录”),简直是抄袭Facebook的设计,把Facebook上的蓝色基本元素改为其网站上的红色。在其他方面,它不知羞耻地仿造了Facebook。2005年10月,它在德国的大学启动,马上就获得了成功。到2007年1月,它拥有了150万用户,并被卖给了很有影响力的霍兹布林克(Holtzbrinck)出版社。Facebook非常担心,认为这可能会妨碍其在德国的最终成功。Facebook曾一度考虑购买studiVZ总资产净值的大约4%。讽刺的是,因为它模仿得太彻底了,购买的预期被认为比较可行,这将使得把这两个网站一体化更加容易。另一个仿效者差不多同时在中国启动,叫“校内网”。其起初并没有非常明显地复制Facebook的外观和氛围,但Facebook的工程师们发现,它明目张胆地照抄了一些Facebook的基本软件代码。校内网也是个很受欢迎的网站,赢得了数以百万的用户。最终它也复制了Facebook的外观和氛围。
尽管MySpace发生了政变,但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如今被Facebook激起了兴趣。他和扎克伯格渐渐成为比较不错的朋友,并开始多次交谈。这位传媒大亨醉心于这位年轻首席执行官的激情,而扎克伯格则喜欢默多克对传媒正在如何改革的高瞻远瞩。在大型传媒领袖之中,默多克几乎是唯一一个承认了互联网正在改变所有媒体公司的前景。他认为他买下MySpace只是一系列大型举动之一而已,但他不理解为何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的价值(当时其用户数要比现在少得多)比他买下MySpace时支付的资金要多几倍。这些谈话从来没有到达与维亚康姆谈判的那种严肃程度,但他们后来获得了动力,再后来,随着扎克伯格的兴趣渐渐消逝,谈话也渐渐没影了。
扎克伯格变得有一点自大。每个人都想找他谈,每家公司似乎都想买Facebook,而且每个人似乎都想使用它。他还注意到了另一件事——每次他为公司争取的竞价都比上一次高。与此同时,业务的增长稳定。如果它保持不断扩张,那么它将会越来越值钱。反正他不想卖掉,因此也不急于开展任何这种对话。
但Facebook仍然是一台“烧钱机器”,公司还是要没完没了地从融资资金里拿钱来弥补亏损。幸运的是,Google、微软和雅虎都想在Facebook上放置阵列式广告,它们想和公司谈成一个交易。扎克伯格授权他的副手们开始谈判。对他来说,这似乎来钱容易得多。反正他也不会卖给它们很多屏幕上的“不动产”。
此时的Facebook是如此成功,它向几千所学院开放了注册,大学市场开始饱和。在几乎每一家他们所开放的学校,绝大多数学生会变为其用户。在高中的成功坚定了扎克伯格的信心——Facebook有能力在新群体中迅速普及。重要的是,目标群需要包括大量密集而且重叠的联系。
所有这种社会团体的起源在哪儿?在工作场所。扎克伯格决定启动他所谓的“职场网络”(Work Networks)。这将是Facebook第一次认真尝试吸收成年人成为其会员。Facebook已在每所大学建立起一个有限制的学生网络,而职场网络将会以同样的方式设立在每家公司。默认的隐私设置是:这种社会团体里的成员可以看到彼此的信息。扎克伯格坚信,职场网络会跳出学院的局限性,将公司无处不在的特性普及至整个国家,甚至可能最终扩展至全世界,或者至少网罗每个职场中人。这与Facebook的投资人雷德?霍夫曼的Linkedln网有很大的不同,LinkedIn的构造更像一个以简历为基础的网络,并不太强调日常的交流沟通或工作场所的社交联系。
57/108 首页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