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长篇小说

上帝与新物理学

时间:2014-02-24 22:44:08  来源:  作者:保罗·戴维斯  [ 下载本书 ]
简介:上帝是什么、存在吗?宇宙何以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本书中将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上帝与新物理学》不是谈宗教的书。《上帝与新物理学》谈的是新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再到大统一理论——对以前的属于宗教的问题产生的影响。《上帝与新物理学》也不是一纯科学的书。《上帝与新物理学》从哲学的角度发问,是关于科学及其广泛含义的书。...
  与宗教的衰落较为相关的原因是,科学通过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致传统的宗教或许显得失去了那种直接性,而那种直接性又是在人们应付现今的个人及社会问题时向他们提供现实的帮助所不可缺少的。假如教会在今天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视,那也并不是因为科学在与宗教进行的长期战斗中取得了最后胜利,而是因为科学如此彻底地使我们的社会重新定向,以至圣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现在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时代性了。正如最近一位在电视上挖苦人的人所说,我们的邻居很少有人有牛或驴供我们贪恋了。*
  世界上的各个主要宗教都是建立在公认的智慧和信条上的,它们都根植于过去,难以应付变化着的时代。教徒们匆忙之中发掘的灵活性,已使基督教能够容纳一些现代思想的新观念,以致今天的教会领袖在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眼里,很可能被认为是个异端分子。但是,任何一种以古代的概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哲学都面临着适应太空时代的艰难任务。因而,很多幻灭的信徒转向了“次要的”宗教,这些宗教似乎与星球大战及微晶体的时代更合拍。与不明飞行物体、超感官知觉、心灵交往、信念治疗方法、超验冥想相关的崇拜以及其他基于技术的信仰大行其道就证明,在一表面上是理性的、讲科学的社会中,信仰和信条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因为这些古怪的信念是属于毫不羞耻的非理性的,虽然它们都有一个科学的外表。用克里斯多弗·埃文斯1974年在Panther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的标题来说,这些信念都是对“非理性的崇拜”。人们转向它们,并不是为了求得心智上的启蒙,而是为了在一个艰难而无常的世界中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科学侵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但这并不是在理智层面上的入侵。绝大多数的人对科学的原则不理解,而且也不感兴趣。科学仍然是一种巫术,投在科学的实践者们身上的目光仍是恐惧与怀疑掺半的。随便到哪家书店去看看,就可以看到关于科学的书通常都是归在“秘学”类下的,而现代天文学教科书则因书架不够,与《百慕大三角》和《众神之车》挤在一起。为了在我们现今的社会中建立秩序,人们对科学及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备加称道,但在个人层面上,大多数人仍然觉得宗教教旨要比科学论点来得更有说服力。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尽管外表上很科学化,但骨子里仍是属宗教的。在象伊朗、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国家里,伊斯兰教仍是占有优势的社会力量。在工业化的西方,尽管宗教已经分裂,多样化了,有时还变成了模模糊糊的伪科学性的迷信,但人们仍旧在继续寻求生命的更深的意义。这种寻求也不应该受到嘲弄,因为科学家们自己也在寻求一种意义,他们想在宇宙的组成、运行的方式,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的意识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发现,以便能得出宗教信仰赖以形成的原材料。假如科学的测定揭示出地球的年龄为45亿年,那么,再去争论上帝创造天地是在公元前4,004年或公元前10,000年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任何宗教,假如其信仰的基础是可被证明为错误的假设,那么这种宗教就别想长命。
  在本书中,我们将要看看某些基础科学的最新发现,并要探寻一下这些发现对宗教的涵意。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原先的宗教观念与其说是被现代科学所证伪,不如说是被现代科学所超越。科学家们通过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可以得出新鲜的见解,并且可以为人类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描述出新的画面。
  科学和宗教都有两个方面,即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科学与宗教的社会效应都还很不能令人满意。科学或许确实减轻了人类因疾病而遭受的苦难,为人类节省了诸多的苦劳,提供了一系列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娱乐与方便。但科学也引出了用于大规模毁灭的可怕的武器,因而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科学对工业社会的影响是好坏掺半的。
  在另一方面,有组织的宗教境况更糟。当然,没有人否认,在世界各地的宗教社区工作者中,有很多个别的无私奉献的例子,但宗教长久以来就已经制度化了。宗教常常更关注权力、政治,而不关注善与恶。宗教激情则更为经常地导致暴力冲突,搞乱了人类正常的宽容精神,释放了野蛮与残暴。基督徒在中世纪对南美当地人进行的种族灭绝就是较为可怕的例子之一,而在欧洲的历史之路上则到处都横陈着人类的尸体,那是些因为微小的教义分歧而被杀戮的人。即便是在那所谓的启蒙时代,宗教仇恨和宗教冲突也遍布世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大多数宗教都赞美爱心、和睦、谦卑,并将这些称之为美德,但世界上各大宗教组织的历史却常常是以仇恨、战争、傲慢为其特色的。
  许多科学家对有组织的宗教持批评态度,其原因倒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在精神上与这些宗教有什么不合,而是因为这些宗教所发生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搞乱了正派的人类行为,在这些宗教卷入权力政治之争时尤其如此。物理学家赫尔曼·邦迪是个对宗教持严厉批评态度的人。他把宗教看作是“一种恶,一种严重的,能够形成习惯的恶”。他举出当年欧洲对巫师进行疯狂大搜捕时的暴行为例:
  在信仰基督教的广大欧洲地域,敬畏上帝的人常把被怀疑为巫婆的妇女烧死。这些人觉得这是他们应该勉力完成的职责,这职责是圣经明明白白地分派给他们的。事情很清楚,首先,是信仰使得那些本来正派的人干出了难以名状的可怕的事,这表明了人类日常的善心和对残暴的嫌恶何以而且也确实为宗教信仰所压倒。再者,这揭示了所谓宗教确立了绝对的、不变的道德根基的说法是完全不实的。①
  邦迪声称,教会以及其他的宗教机构多少世纪以来所掌握的残暴的权力,已使它们在道德上名誉扫地了。
  尽管宗教在四处自夸,但没有人会否认宗教仍是社会中最能引起分裂的力量之一。不管信仰虔诚的人们主观愿望是多么善良,血迹斑斑的宗教冲突史说明,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在各大有组织的宗教里含有人类道德的普遍准则。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那些不属于这些宗教组织的人就是缺乏爱心和热心,或就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信教的人都是宗教狂热分子。绝大多数基督徒今天都嫌恶宗教冲突,而且也为教会在过去卷入酷刑、凶杀、镇压而感到痛惜。但是打着上帝旗号的野蛮暴力时常爆发,触目惊心,至今仍袭扰着社会。这并不是宗教的反社会方面的唯一表现。在所谓的文明开化的国家如北爱尔兰和塞浦路斯,人们仍旧因为宗教原因而在教育甚至是居住方面实行隔离。即便是在自己的内部,宗教组织也常常准许歧视的存在,歧视妇女、少数民族,歧视同性恋者或宗教组织的领袖所认定的任何劣等人。我觉得,天主教及伊斯兰教中妇女的地位,以及南非教会中黑人的地位特别令人难以忍受。尽管许多人在他们的宗教被形容为罪恶、偏狭时会被吓得要死,但他们却很痛快地一致认为,世界上的其他宗教都是作恶多端的。
  • 上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
  • 下一部:《无人生还》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