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中篇小说

存在与时间

时间:2014-03-31 17:27:01  来源: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  
简介:《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著作,虽然写得很匆忙,且没有完成他在导言中所做的计划,但这本书仍然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深深影响了20世纪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解释学和解构主义。该书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对日常向死存在的解说以常人的闲言为线索:人总有一天会死,但暂时尚未。前此只阐述了“人会死”。而在“总有一天但暂时尚未”这种说法中,日常状态承认了某种对死的确知之类的东西。没谁怀疑人会死,死在曾经描述过的别具一格的可能性的意义上作为某种东西悬浮而入此在;而上面所说的“不怀疑”所包含的那秒确知却无须乎与那“某种东西”相对应。日常状态就停留在这种两可地承认死亡的“确知”上——以便继续遮蔽死,削弱死,减轻被抛入死亡的状态。
  有所遮蔽地在死之前闪避,就其本来意义来说,可能对死亡并不是本真地“确知的”,但它却又是某种确知。这种“确知死亡”的情形如何呢?
  确知某一存在者,这等于说:把它作为真的存在者持以为真〔fur ahr halten〕。而真理意味着存在者的被揭示状态。一切被揭示状态在存在论上都基于源始的真理即此在的展开状态,此在作为展开了且开展着的和揭示着的存在者本质上就“在真〔理〕之中”。确知则基于真理或同样源始地隶属于真理。“确知”这个词同“真理”这个述语一样有双重含义。真理源始地等于说有所开展的,这是此在的一种作为〔Verhaltung〕。由此派生的含义意味着存在者的被揭示状态。与此相应,确知源始地意味着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那样的一种确知。而在派生的含义上,此在所能确知的存在者却也被称作某种“被确知的”或“确定的”存在者。
  确知〔Gewissheit〕的一种样式是确信〔Ueberzeugung〕。在确信中,此在唯通过对被揭示的〔真的〕事情本身的见证来规定它向这一事情的有所领会的存在。如果“持以为真”基于被揭示的存在者本身,如果就其对这样得到揭示的存在者的适当性来看它作为向这一存在者的存在变得透彻明晰了,那么持以为真作为“自持在真〔理〕之中”是敷用的。而随意编造或对一存在者的单纯“观点”则欠缺诸如此类的性质。
  持以为真是否敷用要以它隶属于其下的真理的要求来衡量。真理的要求则从有待开展的存在者方面与开展活动的方向方面获得它的权利。随着存在者的种种不同,按照开展活动的主导倾向与广度,真理的方式,从而还有确知的方式就有所变化。眼下的考察还始终局限于对确知死亡的分析,而这种确知最终会表现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对此在之确知。
  日常此在通常遮蔽着其存在的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这一实际上的遮蔽倾向验证了这一论题:此在作为实际的此在在“不真”之中,因而,隶属于这样一种遮蔽着向死存在的活动的确知必定是一种不适当的持以为真,而不是怀疑意义上的不确知。不适当的确知把它所确知的东西保持在遮蔽之中。如果“人们”把死亡领会为在周围世界中照面的事件,那么由此得出的确知就无涉乎向终结存在。
  人们说:“这个”死要到来是确定已知的。人们这样说着,但却忽略了,为了能够确知死亡,本己的此在自己就向来须得确知它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能在。人们说:这个死是确定已知的,并从而把一种假象植入此在:仿佛它自己确知它的死。日常确知的根据何在?显然不在于单纯的相互说服。人们却日日经验到他人的“死”。死是无可否认的“经验事实”。
  日常的向死存在以何种方式领会如此奠定的确知?当日常的向死存在尝试“思考”死亡的时候,答案就泄露出来;甚至这种思考是以批判的审慎态度〔这却又是说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时,也是一样。就人们所知,人皆有死。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最高程度地或然的,但却不是“绝对”确定可知的。严格说来,死“只”能具有经验上的确定可知性。这种确知必然赶不上最高程度的确知,即我们在某些理论认识领域中所达到的确定无疑的确知。
  在这样“批判地”规定死亡的确知与悬临的时候,首先公开出来的复又是对此在的存在方式的误解以及对隶属于这种存在方式的向死存在的误解;这种误解标画出了日常状态的特征。亡故作为摆到眼前的事件“只”在经验上是确定可知的,这一点并不决定对死的确知。死亡事件当然可能是使此在才刚注意到死亡的实际诱因。但若停留在上述经验的确知上,则此在可能根本没有就死亡所“是”的那样对死有所确知。即使在常人的公众意见中此在似乎只“谈”对死的这种“经验上的”确知,归根到底此在却仍然不是唯一地和首要地拘执于摆到眼前的死亡事件。即使在闪避自己的死亡之际,日常的向死这一终结存在所确知的事情也不同于它自己在纯理论思考中可能持以为真的事情。日常状态通常对自己掩藏起这一“不同”。它不敢透视其中堂奥。前面曾描述过一种日常的现身情态,那就是貌似大无畏地面对死亡而其实小心翼翼地操劳于对这一确知“事实”的优越感。日常状态通过这种优越感承认了某种比单纯经验确知更高的确知。人们知道确定可知的死亡,却并不本真地对自己的死“是”确知的。此在沉沦着的日常状态识得死亡的确定可知;但是它以闪避的方式“是”确知的。这种闪避在现象卜却从它所闪避的东西方面证明了:必得把死领会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确知的可能性。
  人们说:死确定可知地会到来,但暂时尚未。常人以这个“但”字否认了死亡的确定可知。而这个“暂时尚未”并不单纯是个否定命题,而是常人的一种自我解释,它借这种自我解释把自己指引向此在当下还可以通达、可以操劳的事务。日常状态迫入操劳活动的紧迫性,松解开乏味地、“无所作为地想死”这种羁绊。死被推迟到“今后有一天”去,而这又是以引称所谓的“普遍裁判”来进行的。于是,常人掩盖起死亡之确定可知性质中的特有性质:死随时随刻都是可能的。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与死亡的确定可知结伴同行。日常的向死存在赋予这种不确定性以确定性并以这种方式来闪避这种不确定性。但赋予确定性却不会是意味着要去计算亡故这件事何时会碰到头上。此在反倒逃避这样一种确定性。日常操劳活动为自己把确知的死亡的不确定性确定下来的方法是:它把切近日常的放眼可见的诸种紧迫性与可能性堆到死亡的不确定性前面来。
  • 上一部:《蜜蜂的秘密生活》
  • 下一部:《懒女孩的性指南》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