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交流也是非常有效的经验积累途径。特别是和那些比自己经验丰富或更具洞察力的人进行交流,往往能让你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我在校园里仔细观察过一些学生,我发现他们大都十分吝啬同他人进行交流。的确,他们也经常进行对话,但说话的对象大多为好友或关系较近的学长。当然,同辈和熟人的交流,往往能够从对方口中得到对自己所处困境的同情和共鸣,但大家的水平半斤八两,都在相似的道路上彷徨,谁也不比谁更高明些,很难得到启发以达到自我省察的目的。这时,更需要的是来自有经验前辈的指点和启发。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前辈就是“在同样的黑暗中比自己稍稍游在前面的人”。
请为自己找一些更好的导师吧。好友和学长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最好还是多创造一些机会同拥有更丰富经验的老师、长辈们面对面坐在一起,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非洲有一句谚语,叫做“走向死亡的老人就是在不断燃烧的图书馆”。他们是活的书本,能提供给你更容易接受和消化的间接经验。
旅行也是很好的契机。经常在各国旅行,研究城市竞争力的Read&Leader公司代表金珉柱认为“旅行是社会性临死体验(体验死亡)”。越想越觉得这个比喻十分恰当。没错,旅行从某种程度上同死亡类似。一旦你离开自己待惯了的地方去旅行,那么对于原地的人们来讲,你就成了“没有的人”,即已经死去的人。旅行给你创造了机会,让你可以从循规蹈矩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认真思考一下你的不存在对于你的熟人和你所处的集体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旅行的过程中,透过车窗看着沿途陌生的风景时,你或许会猛然发现在城市中拼死生存的自己的样子,那些做对的事情,做错的事情,以及平时隐藏很深的内心原始想法都会突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让你大惊失色。人在异乡才能超脱原有环境的限制,更客观地看清自己。
旅行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可以让你换一种角度思考,那些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想来也并非是那么理所当然。特别是到外国,看到那些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的人时,你会对自己提出本质性的问题:“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此辛苦地活着呢?”
就是这样,原本不附带任何前提条件、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如今正是通过旅行,让你对这曾经毫无怀疑的理念提出了疑问。
我所指的旅行并非是那些跟着旅游团专门奔向那些旅游名胜,一门心思拍照留念的旅行,而是指那种发现自我的旅行,明白吗?因此,请将相机和手机统统锁进抽屉里,经常去旅行吧。
请偶尔停下脚步
目标,方法,实践。
在人生道路上要想获得某种成就,无论是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实现自己所怀揣的梦想,都必须具备目标、方法、实践这三个要素。没有目标就没有意义,方法不正确就意味着没有效率,而不实践就等于是空想。三者缺其一都会让人生的三角形失去一边,从而无法支撑起成功。
为了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我们需要不断自我省察,而自我省察就存在于三角形的中心点。
请偶尔停下脚步,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一下自己。如果不能周期性地同自己冷静地面对面,那么你进行盲目的努力、度过盲目的人生,是否也很像那发钝的锯齿一样,有些乏味无力呢?
第24节:尽情羡慕才能赢在人生路(1)
尽情羡慕才能赢在人生路
经常会有人在博客或个人主页上将“羡慕就等于认输”的态度表达出来。我想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我认可你所取得的一切,但这与我的人生方式格格不入,因此我并不羡慕你。”
你是你,我是我,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现在年轻人常有的装酷性格。
唉,但仔细品味这句话,就能够觉察到一种酸溜溜的情绪在里面。就像伊索寓言里“狐狸的酸葡萄”。
对别人的成就,全盘接受还是打个折扣
我们总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如果仅仅停留在自我合理化的安慰,这也并无坏处,但当这种安慰中夹杂着嫉妒的情绪就该另当别论了。想方设法贬损对方的成就,以此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倒不如将嫉妒当做一种有效的刺激手段,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对待比自己出色(或看起来更出色)的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态度,一是嫉妒,二是羡慕。
而嫉妒和羡慕的差别就体现在你对对方所取得的成就,究竟是全盘接受呢,还是打个折扣再接受。
他干得不错,不过是因为……对不起,你嫉妒了。
预先给成功的人扣上“人家是富二代”或“肯定背后使了某些不正当的手段”之类的帽子,从而无法接受对方的成功时,我们称之为嫉妒。当今社会流行的“自己不喝酒,嫉妒人脸红”、“妒人有笑人无”之类的俗语都是表现嫉妒者心理的。
当然,社会大众容易不平衡的原因,并非是本身有什么劣根性,而是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很多人靠某些不正当手段或仅仅凭借运气轻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人们对于成功人士心服口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种心理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
第25节:尽情羡慕才能赢在人生路(2)
无论社会的嫉妒心理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我都希望年轻人能够自由驾驭这种嫉妒心理。
为什么要嫉妒?如果你仅仅将对方成功的原因归结在运气或不正当手段等无法控制的因素上,并诋毁对方的成就时,你就不会再自我反省或努力唤起奋发向上的精神了。你不必经历不舒服的心理挣扎过程,内心也许会舒服很多。不过你一旦省去了自我反省的过程,嫉妒带来的刺激也不会对你有正面的效应。因此,“羡慕就等于认输”这
句话,不过是在某一瞬间为你提供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