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中篇小说

路西法效应

时间:2013-10-21 12:40:53  来源:  作者:菲利普·津巴多  
简介: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
  以下我将概略叙述在这个实验典范中,导引许多普通人做出明显伤害他人行为的做法。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与真实情境中,比较由“说服专家”如推销 员、狂热教派及自愿役招募人员、媒体广告专家等人所运用的顺从策略。基于此,我们从米尔格伦的实验中选录了十种方法:
  (1)预先以书面或口头方式约定执行契约性的义务,创造出一种拟法律情境,借以控制个人行为(米尔格伦的做法是让受试者公开同意接受实验的任 务及做法)。
  (2)让受试者扮演有意义的角色。如“老师”、“学生”,这些角色可让扮演者自觉具有正面价值,并自动以符合角色内涵的方式回应。
  (3)要求受试者遵守在派上用场前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使用时却变得武断且缺乏人性的基本规则,以此来正当化愚蠢的顺从行为。同样地,系统也可 以创造一些含混不清且随时改变的规则,却坚持“规则就是规则”,没有通融的余地,以达成控制人们的目的(如米尔格伦实验中穿上实验大褂的研究者, 或者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狱卒强迫克莱416吃掉发臭食物时的做法)。
  (4)改变行为、行动者和行动的语义内涵。(把“伤害他人”的行为说成是“帮实验者一个忙”,把惩罚行为说成是为了科学发现的崇高目的。)也 就是用漂亮的修辞技巧来包装恶劣的现实,替真实景象化装。(我们可以看见同样的语义塑造技巧运用于广告中,例如把味道很糟的漱口水塑造成有益健康 的形象,让消费者会因为漱口水具有杀菌效果而预期它的味道跟药水一样。)
  (5)替受试者创造出分散责任或是推卸负面结果责任的机会。譬如告诉他们有别人会负责,或没有人会认为他们需要为此负责(米尔格伦的实验中, 当任何一个“老师”有疑问时,权威人士形象的实验者都会告诉他们“学生”出的一切事情由他负责)。
  (6)极端恶行是由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开启。刚开始只是稍微把脚打湿,但随着顺从压力逐渐增大,既然做了过河卒子也就不得不尽力向前了。(比 方说在服从研究中,一开始不过是15伏特的电击。)这也是让好孩子堕落成药物上瘾者的基本步骤,只是好玩吸个一口的结果却是步向沉沦。
  (7)小步伐循序渐进。目的是让人们很难注意到前一个行动跟自己正在做的有什么不同,不过“多一点而已”。(在米尔格伦实验中,对人的侵略度 是以15伏特一级,共分三十级渐进递增,在实验开始阶段,受试者根本注意不到伤害程度有什么显著差别。)
  (8)逐渐改变权威人士(在米尔格伦实验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的形象性质。从开始的“公正”、讲理形象,渐渐变成“不公正”、苛求,甚至 毫不讲理。这种技巧会让受试者先愿意服从,但接着因为对权威者和朋友前后一致的期待落空而感到困惑不已。转变结果就是让人们糊里糊涂地服从一切指 令(许多“约会强暴”案例中都有这样的情节,也是受虐妇女留在施虐配偶身边的原因之一)。
  (9)让“离开一切的代价”变得高昂,或是借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这会让人们觉得安心点)但同时不断坚持服从,而提高离开过程的困难度。
  (10)用意识形态或是美好的空话捏造一个看似令人憧憬的根本性目标,以正当化达成目标必须运用的任何手段。(米尔格伦研究的做法是提供可接受 的正当理由,例如这门科学是希望借由明智的奖惩机制帮助人们改善记忆力,借此让人们做出不乐意做的行为。)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这种手法被称为“ 幌子主题”(coverstory),用来遮掩随后实验步骤的一套幌子,因为本身站不住脚,所以很可能被拆穿。在真实世界中,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大多 数的国家在发动战争或是镇压政治异议人士之前,都仰赖意识形态以正当化其暴行,“对国家安全形成威胁”即是这类意识形态中的典型。当人们恐惧自己 国家的安全陷入威胁时,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基本自由权交出给政府以换取安全。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其名著《逃避自由》中的经典分析使我 们认识到,这样的交易也曾被希特勒和其他独裁者用来攫取及维持权力:也就是说,独裁者宣称他们将提供安全以交换人民放弃自由,理由是这样他们才更 好控制局面。
  米尔格伦服从模式的复制与延伸研究
  基础的米尔格伦服从实验具有结构化设计且规则详尽,因此吸引许多国家的独立研究者投入复制实验。而最近一份比较性分析研究的依据即是来自在美 国进行的八个研究,以及欧、非、亚洲等地的九个复制实验结果。在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研究中的自愿参与者中显示出相对较高的服从度。美国的复制 实验结果发现,平均有61%的受试者出现服从效应,这个数字和所有其他国家样本中的66%的服从比例相符。在美国的研究中,服从比例最低为31%,最高 则为91%,而在跨国的实验复制经验中,最低及最高的服从比例分别是28%(澳大利亚)及88%(南非)。随着时空的变迁,服从比例的稳定度始终维持良 好,服从比例和执行实验的时间(1963—1985)两者间无法找出关联。”
  虐待患者的不对等医护权力
  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以权力为基础的权威关系,医生与护士之间是否更是如此?在明知是错的情况下,护士要违抗来自医生有力权威的指令会有多困难 ?为了找出上述问题的解答,一个由医生与护士所组成的团队在他们的权威系统中进行了一项服从测验,目的是想要了解在真实医院的环境中,护士们是否 会遵从不知名医生所下达的不合理要求。
  研究是这样进行的。一名医院的医生成员分别打电话给二十二名护士,这些护土从未见过这位医生。他在电话中告诉护士必须立刻为某位患者投予药物 ,以便他到医院时药效已经开始发挥,而到时他会在药物处方单上签名。他指示护士开给患者20毫克的某药,但该药的容器标签上却写着一般用量为5毫克 ,并警告最大用量为10毫克,他的指示是最大用量的两倍。
  于是,以照顾患者为责的护士脑海中出现了天人交战;该听从一个不熟的人的电话指示让患者服用过高剂量的药物;还是遵守标准的医学作业程序,拒 绝没有经过授权的指令?当研究者以假设情境的设问方式询问该医院的22名护士如何应对这个两难时,有十人认为自己会拒绝服从。可是在医生马上就要到 医院(而且如果不听从他的指令他很可能会发怒)的情况下,其他护士们的反应却是屈服于权威,几乎没有例外。在实际测验中,22名护士里只有一位没有 听命行事,其他人全都按照医生的指示剂量让患者服用该药(实际为安慰剂),直到研究者出现阻止他们为止。真该把那位唯一没听话的护士升等、颁发荣 誉勋章才对。
  这个戏剧性结果绝不是绝无仅有。最近一个针对有执照护士的大样奉调查研究,同样发现到对医生权威的高度盲从现象。有将近一半(46%)的护士表 示他们回想起自己曾经“在你认为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执行医生的指令”。选择听从不适当指示的护士们把责任多半推给医生,比较少归咎自己 。此外,他们也指出医生的社会权力是建立在“合法权力”上,也就是说,他们对患者的照护有全权处置权。他们只是听从他们认为的合法指示——只不过 那个患者后来死了。每年有数千位住院患者枉死于各种医护人员的疏失之下,而我认为,其中有一些案例足死于护士及医技人员对于医生错误指令的盲从。
  服从管理的权威
  在现代社会中,位居权威地位的人很少像米尔格伦的实验典范中那样以体罚方式惩罚他人。更常见的情形是运用间接暴力,也就是将指令转给手下执行 ,或者是以言语暴力削弱权力弱势者的尊严及人格。权威者也会采取具有惩罚效果的行动,而这些行动的结果无法直接观察到。例如,明知会影响其表现并 因此降低得到工作机会而以敌意的言语批评某人,即构成社会性的间接暴力。
  一群来自荷兰的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极巧妙的实验,目的是评估在上述情境中的各种服从权威形态,他们自1982年起至1985年为止,在荷兰乌得勒支大 学(Utrecht University)进行了25项个别研究,共有将近五百名参与者参与实验。在他们的“管理服从实验典范”中,实验者告诉扮演管理人身份的参与 者,他们必须对在隔壁房间的求职者(一位受过训练的实验同谋)做出15个“压力评语”。具体的做法是受试者被指示对求职者实施测验,如果求职者通过 考试就可以得到工作,否则是继续失业。
  他们被指示要在实施测验时扰乱求职者,给他压力。而这15个等级不同的评语是对求职者测验表现的批评,同时也有贬低人格的效果,“你真是够笨的 。”即是其中之—。当扮演管理人角色的实验参与者用十分不友善的评语批评求职者时,他们“让求职者蒙受极强烈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无法有充分表现, 因而无法取得工作”。此外研究者也告诉受试者,不管求职者提出什么样的抗议,都要继续毫不留情地批评。反之,来自实验参与者的任何反对意见都会被 实验者挡下来,最多四次,直到他们态度坚定地表示要中止实验才能停止。最重要的是,受试者被告知在压力下的工作能力并不是这份工作的基本要求,不 过为了协助实验者的研究进行,他们还是必须遵守规则,该研究的主题正是压力如何影响测验表现。相较于研究者的资料搜集,造成别人的痛苦并影响他们 的工作机会并不是重点。而控制组中的受试者则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停止做出苛刻的评语。
  当要求一组可与实验组比较的荷兰人预测他们是否会在这些情境下全部做出压力评语时,有90%的人回答他们不会顺从。但“局外人的观点”又再一次 与事实相违背,因为有整整叭%的受试者服从了专横的实验指示,直到最后的底线为止。即使以人事管理者为受试者,此一极端服从的比例仍旧没有下滑, 显示他们不顾专业伦理的规范。就算在实验进行前几个礼拜就把相关讯息先行寄到受试者手上,好让他们有时间可以好好想想自己角色所具有的潜在敌意, 服从比例还是维持不变。
  该如何在这个情境中激发出“拒绝服从”的行为呢?有几个做法可以考虑,你可采取米尔格伦的研究,在受试者开始进行实验前,先安排几个参与实验 的同伴进行反抗。或是告诉受试者,如果受害人的求职者受到伤害并因此对学校提出控诉,他们就得负起法律责任。还有一个做法就是排除要求必须完成整 个实验的权威性压力,正如这个研究中的控制组,最后根本没有人完全服从指示。
  性的服从:裸检的骗局
  全美国许多快餐连锁餐馆都曾经遇过“裸检的骗局”(stip-searchscam)。这个现象说明,服从于匿名但似乎十分有力的权威人士是多么普遍的事。 犯罪者的惯用伎俩是由一名男性打电话给一家餐馆的副经理,随便说个比如“斯科特”这样的名字,然后自称警察。他会告诉这家餐馆的副经理,他们餐馆 的雇员中有个小偷,因此需要他紧急配合调查。在对话中,这名男子会坚持被称为“警官”。犯罪者早已搜集了该餐馆作业方式的内部情报和只有工作人员 才会知道的细节,知道如何用技巧性的引导发问来套取想要的信息,就像是舞台表演的魔术师或是擅长“误心术”的人一样,是个高超的骗子。
  “斯科特”警官最后会从餐馆副经理口中套取一名年轻有魅力的女性新员工的名字,他声称她偷了店里的东西,赃物现在正在她身上。骗子要求副经理 ,希望在他或他的下属来接她前,先把这名女雇员单独关在后面的房间里。这名女雇员于是被扣留下来,“警察先生”会用电话跟她对话,然后给她几个选 择,要不就答应马上由其他员工原地搜身,要不就是被带到警察局由警察搜身。女雇员毫无例外地会倾向选择当场搜身,因为她知道自己是清白的,没有什 么好隐藏。电话中的人接着会指示餐馆副经理对女员工进行裸检,连肛门和阴道都不放过,以查明她是否偷窃金钱或藏匿禁药。来电的骗徒会坚持餐馆副经 理仔细描述过程,同时监视摄影机也会全程拍下。对无辜的年轻女雇员而言,这只是噩梦的开始,但对电话中的窥淫狂而言,却充满了性及权力享受的刺激 感。
  我曾担任其中一次骗局的专家证人,一位吓坏的十八岁高中女生被刚才我所描述的剧本骗得团团转,配合做出了一系列难堪且充满性贬抑意味的行为。 这名一丝不挂的女学生被迫做出跳上跳下及转圈动作。电话里的骗子叫餐馆副经理找来年纪较大的男性员工负责限制受害人行动,而副经理则回去工作岗位 。接下来的情节变得越来越不堪,原以为男员工只是负责在警察前往餐馆的途中把女员工留住,谁知道诈骗者竟叫女学生自慰和帮这名男员工口交。在等待 警察前来的过程中,这些性活动持续丁数小时之久,而警察最后当然没来。
  • 上一部:《林肯传》
  • 下一部:《乔布斯的秘密日记》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