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开始叙述公司的一小段历史,帕克记得他说的话大概是“……后来,一个名叫沃伦?巴菲特的人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拜访之前,扎克伯格和帕克都不大了解格雷厄姆家族,但他们听说过巴菲特——传奇般的投资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巴菲特经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华盛顿邮报》的主要投资方。帕克说:“巴菲特的到来是个改变公司命运的时刻。”格雷厄姆解释说:“《华盛顿邮报》之所以能够以极长期的发展眼光来策划其公司战略,一个原因是格雷厄姆家族控制着《华盛顿邮报》公司极大一部分有表决权的股票,还有一个原因是,巴菲特清楚地说明,他将长期持有他所拥有的公司股票。”
在他们谈话中的某个时刻,格雷厄姆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提议。他描述了当时所说的话:“我说,‘马克,最终,你大概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但如果你想要一个非风险投资的投资方,或是想要一个不会向你施压的投资方(而一般风险投资会以任何方式向你施压)’,他曾经说过一些话,他不愿意与这种公司合作,‘我们或许有意向为你的公司注资。”
扎克伯格被格雷厄姆这种做生意的理念深深地打动了。他解释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一直在接触我们,但我确实不想接受风险投资的注资。我不想按这一整套硅谷公司的模式来——接受风险投资注资,试着把公司上市,或是飞快地把公司卖掉,按照加速的时间标准引入专业管理模式。但《华盛顿邮报》与这些科技公司完全不同。令我惊奇的是,公司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天壤之别,这个公司长期专注的是新闻报业,而且他们对《华盛顿邮报》这个品牌和其拥有的公信力极为专注,就好像是‘哇,我想以这个家伙为榜样’。而就在那时,我开始认真地考虑进行另一轮的融资。我期望着他们能够注资,丹是一个可以与我合作的伙伴。”
在此之后,与《华盛顿邮报》的商谈开始加速进行。《华盛顿邮报》公司派遣了另一个人数较多的代表团去帕洛阿尔托。《华盛顿邮报》的网络在线部门的总经理们加入了代表团一行,包括新任命的首席执行官卡罗琳?利特尔(CarolineLittle)以及主管财务和商业拓展的副总裁们。利特尔认为Facebook看起来就像一座未开采的金矿,她说:“就我看来,马克当时似乎反感广告业务,但我对此却是垂涎欲滴,想着用这门业务来挣钱真是太容易了。我千辛万苦才忍住没出声,因为丹不想听到这个。”
多数人还不知道的是,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肖恩?帕克自称他知道。他将扎克伯格对投资的态度转变解释为一种特许,允许他更加积极进取地寻觅投资方,看还有没有其他选择。“我认为公司在那时的估价应该是5亿美元,”帕克有些洋洋自得地说,“我们觉得公司显然正在攻城略地。”但在当时,实际上在任何一轮投资中,帕克谈及的都是对公司估价要相对低点。他的朋友塞思?斯特恩伯格(Seth Steinberg,现任Meebo信息通信公司首席执行官)记得,帕克向他询问过估价建议。尽管当时斯特恩伯格只有26岁,但他曾在IBM的公司发展部工作过,所以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斯特恩伯格建议把估价争取为至少4 000万美元。据公司文件显示,帕克在这个估值的基础上把价格再次拉高,达到一个4 000万至6 000万美元之间的数值。对于一个成立才一年而且由一个20岁的小伙子领导的公司来说(而且公司只有7名员工,每年收益不到100万美元),这样的估价可真不得了。但帕克错了,公司得到了更高的估价。
当Facebook正在打算寻求融资的风声传出来时,硅谷中那些贪婪的投资公司的胃口马上被吊了起来。打听消息的人开始铺天盖地地涌来,Facebook的电话响个不停。罗恩?康韦(Ron Conway),硅谷中关系网最多的人之一,还是个老练的天使投资者,他向帕克建议应该去找哪些人谈,应该怎么谈。他还向已经在硅谷扎根的公司和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发出电子邮件介绍函。(扎克伯格现在称,他自己并不知道当时所发生的大部分事情。)
1月23日的《洛杉矶时报》在首页刊登出一则有关Facebook的报道,这使投资方更来劲了,那是主流媒体第一次对Facebook公司进行重大报道,头条上写道“吸引全美大学生的网站”。“精明,傻气,粗俗,不管你怎么说,该网站牢牢抓住了其用户,他们中多数人每天差不多都要登录该网站。”报道的作者丽贝卡?特劳恩森(Rebecca Trounson)这样写道。
帕克要他的朋友西锡格帮忙设计几张PowerPoint幻灯片,并开始与潜在的投资方会面。6页介绍资料虽然很简单,但引人注目。资料上宣称,Facebook拥有200万活跃用户 (来自2月中旬的数据),向370所学校开放。但投资方关Ju的是用户们在该网站上投入的时间和频率。令人惊异的数据:65%的用户每天不止一次登录该网站,而且90%的用户至少每个星期登录一次;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以至于在某天,用户数量就增长了3%。
介绍说明中最令人吃惊的是一张简简单单的“增长表”,帕克和西锡格设计这张表就是为了制造一点戏剧效果。最开始,帕克拿出一张图表,显示服务器已经开放的学校的情况。该图表看起来像一个楼梯, 因为Facebook是分批向学校开放的,而那时有一段时间没有增加新的学校。接着,他拿另一张幻灯片覆盖了此前的那张表,它显示了用户总数的增长趋势。很明显的是——开放的学校数和用户的增长数绝对相关。在学校情况那张图表的梯形图中,每上一节台阶,在小幅延迟以后,用户的数量就会呈现跳跃式增长。这意味着,至少在Facebook渗透到有入网资格的所有1 600万美国大学生为止,这种增长可能是绝对性的。这也表明,为了避免曾经重创Friendster网的用户负荷这个难题,Facebook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来调控其增长。
帕克在介绍会上说明的这种简单的商业计划,显然避免了提及传统的互联网标语广告,尽管这些广告是当时Facebook那“一丁点”收入的主要来源。第4张Powerpoint幻灯片题为“本地广告”。上面预计,如果Facebook上开放的校园达到400家,立足于校园并以文本为主的广告“传单”——校园组织用其来发布活动,将每年产生365万美元的净销售额。帕克曾经雇用埃兹拉?卡拉汉想打开局面的本地广告产品业务还未启动,预计其带来的收益会更多,净销售额将达到每年3 660万美元。不过前提是,要在所有400家学校的60家商行刊登广告,向学生们提供折扣、优惠券等。
38/108 首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