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长篇小说

Facebook效应

时间:2014-04-06 09:24:39  来源:  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简介:一个拥有9亿活跃用户,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传奇互联网企业,加上一个年仅26岁的的“娃娃CEO””。激情澎湃的创业精神,智慧传奇的融资经历,一个聚合世界的社交帝国向你彻底开放,你还等什么?...
  就这样,Facebook开始了井喷式增长。网站开通后第四天是星期日,截至当日,注册的学生已达到650人左右,星期一又有300多名学生加入。Facebook几乎立刻成为哈佛校园食堂和课间的热点话题,大家都爱不释手。
  在这个网站上注册时需要一张单人照和少量个人信息以创建个人简介。注册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相关状况,会从下拉式菜单中选择:单身或者未确定伴侣关系,还要确定自己的电话号码、AIM用户名、邮箱;说明自己选修的课程(这是受“课程搭配”启发的一个特色);最喜欢的书、电影和音乐;参加的团体;政治立场;态度(十分开放/开放/稳健/保守/十分保守/冷漠)以及最爱的名言。Facebook自身没有内容,它不过是一个程序,是为满足客户需要而提供的一个平台。
  由于隐私管理是最初设计的一部分,所以有一些重要的限制要求:没有哈佛大学地址的邮箱就不能注册,而且登录者必需使用真实姓名。这使Facebook具有排外性,但也确保了用户的资料绝无虚假。扎克伯格后来向《哈佛深红报》透露,他希望隐私选项会有助于在Facemash事件引起学生愤怒后重塑自己的声誉。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的身份真实有效,也使Facebook与此前互联网上包括Friendster和MySpace在内的其他网站有着根本区别。在这个网站可以设置隐私选择,决定具体哪类人能看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这类限制可以设为在读学生、自己班级的同学或者在自己住处的舍友。
  一旦设置完个人简介,网内互动就开始了。这个过程很受限制。在邀请其他人成为朋友以后,用户会看到自己的社交关系图表,其中显示出与自己有联系的所有人。用户也可以指向其他人,Facebook上称为“捅一下”其他用户。只需要在对方的页面上点击一下,对方的主页上就会显示出被“捅”的迹象。这意味着什么呢?对此扎克伯格在网站上贴出了他漫不经心的回答:“我们认为这是有趣的做法,是一种没有特别意义的特色……那么就随意运用这个功能吧,因为你不会从我们这里得到解释。”
  Facebook上的许多活动最初都是年轻人荷尔蒙作用的结果。在那里你会被问到是否对男性或女性“感兴趣”。此外,那里还会对是否列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建议,并且要求用户填写标示为“寻求”对象的内容。一个经常选到的选项是“随意不限”。在“捅一下”别人时,被捅的状态只会显示在对方的简介上,对方也能回捅自己。至少对一些学生而言,这种互动有着明显的性意味,毕竟这是面向大学的网站。
  另一方面,很多人会发现Facebook拥有实际又全面的作用——在班上建起研究小组、为社团安排会议、发布聚会的通知。这个网站是自我表现的工具,甚至在其发展初期,用户们就开始意识到个人的许多方面都能在网页上展现出来。
  对许多学生来说,Facebook的另一特色是它的及时性。在网上点击一门课程就能看到谁选修了这门课,就像“课程搭配”的功能一样。网站推出时学生们正在选择此后一学期打算修习的课程。这个时期在哈佛被称为“采购周”,课程都于此时才开始,但学生能自主决定添加或放弃哪些课程。就哈佛学生而言,确定自己的选修课部分基于谁与自己一起上课。因此,Facebook的这个特色立即就能派上用场。这有助于解释网站成立之初为何能快速推广,以及扎克伯格为何在那一周启动网站。
  放在柯克兰宿舍H33寝室里的白板如今已不同于从前,它扮演的角色已经不那么抽象了。扎克伯格开始在上面绘出显示Facebook增长数据的表格和图表——内容主要是每日增加用户数和采用了哪些特色服务。白板上还记录着哪些用户拥有的朋友最多。
  就在300名新用户注册Facebook的那个星期一,第九期《哈佛深红报》采访了扎克伯格,该报的记者已经慢慢习惯了这样的访谈。“建这个网站的本意,”扎克伯格接受采访时说,“就是为了使每个用户在让朋友加入自己的圈子时可以感觉更棒。”对于因Facemash事件而受到的指责,他的回应依然机警。他在采访中强调自己“小心行事,确保用户上传的信息并非受版权保护”。这家校报对他的动机做了些调查:“扎克伯格说,他成立这个网站不是为了盈利。‘我没打算出售任何人的电子邮箱地址,’他说,‘我曾经想过,用户也可以把简历上传到我做的这个网站,然后用人公司可以从哈佛的求职者里找寻合适人选。但我不想触及这方面。这会增加网站的严肃性,会减少趣味性。”’
  让网站有趣比让它赚钱更重要。这样的声明在Facebook不长的历史中始终掷地有声。
  Facebook也许意在取代哈佛宿舍里的花名册,但从一开始两者就有明显不同。入学第一周拍摄的那些相片中,新生们通常都是姿势别扭,既不起眼也不掩饰。而在Facebook上贴出的相片会展示出他们最积极可亲的一面。正如他们本人想象的那样,一派明日巨星的青春风采。关于Facebook的第二篇报道发表于2月17日。《哈佛深红报》的一位专栏作家在这篇报道中颇具预见性地指出,这个网站的许多特色在成为其核心魅力后就会永远存在。5年后成为《纽约客》执行总编的阿米丽亚?莱斯特(AmeliaLester)那时还是名大二学生,她当初这样写道:“Facebook没有明确地把用户集结在一起,结成浪漫交友的圈子,而是表现出其他许多本性:一种寻求归属的渴望、一种虚荣的冲动和重重的偷窥心。”
  Facebook很快在竞争中崭露头角。从启动的第一天起,一些用户就没有把它仅仅看作联系和收集有用信息的方式,还将它视为能交到最多朋友的途径。许多用户如今仍然这样认为。
  第一周结束时,约有一半的哈佛本科生已经在Facebook注册了。截至2月底,注册的本科生已有总数的四分之三。可是把照片传到网上的并非只有学生。由于注册唯一需要的是一个哈佛大学的邮箱,这就意味着Facebook的用户不仅限于哈佛的本科生和毕业生,还有校友和大学教职员工。有些学生抱怨不该让教员也加入这个网。然而,在3月份以前,只有极少数大学员工和1 000名左右的校友注册,大多数都是在校生。3周以后,Facebook拥有了6000名用户。
  • 上一部:《牛奶可乐经济学》
  • 下一部:《穷爸爸富爸爸》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