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长篇小说

牛奶可乐经济学

时间:2014-04-06 09:22:03  来源:  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简介: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 用经济学家的眼睛看生活,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去商场的折扣卖场,如果你正在为买博物馆套票举棋不定,如果你正在为租婚纱还是买婚纱犯愁,如果你正在考虑换一份清闲的工作,如果……那么这本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商店会在窗口上张贴“导盲犬可入内”的海报?
  要对这一偏向做出合理的解释,不妨让我们看看股票分析师做推荐时所面对的成本和收益。设想有 5 名不同的分析师负责盯住同一支股票。每个人都想对该股在下月的价格走向做出准确预测,但他们同时也都希望跟被评估公司(多为其老板的客户或潜在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
  考虑到上述情况,分析师非常希望在自己拿定立场前参考其他 4 名分析师可能做出的推荐。毕竟,他知道自己犯错的成本,部分取决于其他 4 名分析师所做的推荐。一开始他就明白,其他人的推荐多半会稍微偏向于买进,因为对分析师的东家来说,给受评估的公司拍马屁有好处。退一步来说,要是 5 个人全都推荐买进,而该公司的股价却跌了,那么,对分析师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遇的预见失误,他个人所承受的批评会很有限。
  反过来看,要是他推荐卖出,其他 4 人推荐买进,而该公司的股价却涨了,那他就成了一个三重输家。他不仅推荐错误,而且这个错处引人注意,因为竞争分析师都看准了。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东家还会遭到潜在客户的僧恨。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分析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做出跟其他分析师一样的推荐。每个人都明白,做出买进推荐,更符合自家老板以及其他分析师老板的利益。另外,其他分析师也不光要分析公司股票的表现,还会分析别人会做什么样的推荐,所以,我们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分析师最保险的做法是给予买进推荐。当然,精明的投资者最终会了解.买进推荐时一支股票未来的价格,并未提供什么有用的信息。
  市场交易总发生在利益存在潜在冲突的若干参与方之间,与其说这种情况是例外,倒不如说它是规律。卖方希望买方说出自己愿意付多少钱,可买方却害怕卖方索价过高,于是尽量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样,买方希望了解自己正在考虑的产品够不够好,而知道真实情况的卖方,却不可能透露产品的缺陷。在如此局面下,决策人怎样才能掌握更多有关信息呢?
  生物学家早就利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试图解答利益存在矛盾的动物之间的这类问题。比方说,两条狗都想啃同一根骨头,在决定要不要打一架之前,每条狗都迫切希望了解对手的实力。对手不可能当众宜布自己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因为,“我很强!你最好别跟我抢这根骨头!”这一类的话是不可信的。
  在这种局面下,狗只能暗中依靠“难于造假原则”,也就是说,倘若潜在对手之间的某个信号真实可靠,那必定是难于造假(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造假)的。体格就属于此类信号,因为狗的体格越大,就越可能是个难缠的打架高手。倘若狗遇到的对手体格明显偏大,它很可能会退缩。但要是对手体格明显偏小,那它就愿意干上一架。
  在这种情况下,狗会尽量显得个头大一些。一旦它们唤起了要打架的情绪,后背毛囊周围的平滑肌会立刻绷紧,使颈毛竖起,显得块头更大。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现存所有的狗都具备这一身体机能,所以最终没人会受它的愚弄。不管颈毛竖不竖起,看上去块头较大的狗,确实块头较大。
  为什么鸟巢里叫得大声的雏鸟最容易得到双亲叼来的虫吃?难于造假原则也做了解释。每只雏鸟都希望得到尽量多的食物,所以它大声叫唤,表明自己有多饿。可因为它的兄弟姐妹们也采取了同一战略,这一信号似乎并未提供有用信息。然而,实验显示,越饿的雏鸟叫起来声音越大。这里,动机事关重要,而叫声最高亢的必要动机,是鸟儿真的饿了。
  难于造假原则还适用于不同市场条件下潜在对手之间的沟通情况。
  为什么生产商有时候会在平面广告和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上印上“参见电视广告”的字句?(琼 · 英瑞亚特)
  在电视上为产品做广告的制造商,有时候似乎很希望让潜在买家知道这个事实。因此,他们经常在报纸、杂志和产品包装上印上这样的广告语:“参见电视广告”。为什么顾客需要知道这种产品是否在电视上做了广告呢?
  电视广告是很贵的,在某些时段,一段 30 秒钟商业广告的售价高达 250 万美元。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电视广告都贵。但即便走深夜时段在有线频道上播出的广告,也比大多数电台和平面广告要贵。所以,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制造商希望人们知道自己下了大本钱,向潜在买家做宣传?
  回答这一问题的关健,是要注意到:同样的广告费,花在好产品上比花在坏产品上带来的回报更可观。广告最多只能诱惑潜在买家试用该产品。如果他们试过之后确实喜欢,才有可能反复购买该产品,并将这种产品推荐给朋友,只有这样,广告才能真正底利。如果买家试用了一种产品,觉得很失望,那么就不会再买它,也不可能向朋友推荐。在后一种情况下,花在广告上的钱大部分就浪费了。
  由于厂商一般会在产品正式上市之前,进行大量的焦点用户群测试,他们很明白哪种产品消费者会最喜欢。所以,要是生产者决定为一种产品投入大量广告费用,潜在买家可以合理地判断出,厂商很有理由希望消费者喜欢它。否则,厂商就不会花这么多钱给它做宣传。这样来看,不少生产者想要我们注意到他们的产品在最贵的媒体——电视——上做过广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律师花在汽车和衣服上的钱,比同等收入的大学教获更多?
  人们挣的钱越多,越愿意在大多数消费品上花钱。汽车和衣服也不例外。
  富人在衣服和汽车上花的钱都比穷人多。但收入并不是此类支出的唯一决定因素。比方说,很设收入和品味都类似,可律师花在衣服和汽车上的钱就比大学教授多。为什么会存在这一差异呢?
  如前所述,人们挣钱多少和花钱多少成正比关系。人们的能力高低,和他们在竟争性劳动力市场上所得到的薪水,也成正比关系。合在一起,上述关系暗示,在人们的才能高低和他们花在汽车和衣服上的钱数多少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或者开哪种车子,粗略地猜测一个人的才能高低。
  这种猜测,用在某些职业上比另一些职业更准确。比方说,有才能的律师,需求量大,收费高;而最有才能的教授,也往往比其他能力稍差的同事收入要高些。而根据对方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来利断其潜在能力的高低,用在律师身上比用在教授身上更准确。倘若客户想聘用业务纯熟的律师,必然有相当充分的理由拒绝一个开着锈迹斑斑、车龄 10 年的雪佛兰的家伙、反之,倘若一位化学教授开着同样的车,学生毫无理由怀疑他的能力。
  • 上一部:《怪诞心理学》
  • 下一部:《Facebook效应》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