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长篇小说

影响力

时间:2013-11-25 13:23:31  来源: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  [ 下载本书 ]
简介: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任何一种能使70%的纽约人把钱包原封不动地归还给失主(或者能降低孩子们吸烟的可能性或害怕看牙医的紧张情绪)的因素当然会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在涉及类似的人的行为对我们的巨大影响力时,这一类研究所显示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让人印象更深刻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看来,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从一个看上去有点荒谬的统计数字开始的:在每一次自杀事件成为头版新闻之后,都会发生多起飞机坠毁事故。在这些坠毁的飞机中既有个人和公司的私人飞机,也有航空公司的班机。
  例如,有证据表明,在某些自杀事件被广为宣传之后,紧接着因航空公司飞机失事而死亡的人数便增加了10倍。而且,不仅死于飞机失事的人数增加,死于车祸的人数也直线上升。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解读:的确,当第一例中国大学生自杀的消息传播开来以后,紧接着,许多省市都报道了相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连自杀都是认同的。请参考本章结束的中国有关自杀的报道。}
  有一种解释马上就冒出来了:那些能让一些人自杀的社会条件也导致了其他的死亡事件。举例来说,某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对一些给人造成压力的社会事件(经济下还、犯罪率上升、国际局势紧张)的反应可能就是一了百了。而另一些人对同样的事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可能会变得愤怒、烦躁、神经紧张或心不在焉。如果让这些人来驾驶汽车和飞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交通工具就变得不太安全,那么汽车、飞机事件激增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按照这种“社会条件论”的解释,一些相同的社会因素即引起了人为的死亡事件,也引起了偶然的死亡事件,而这就是为什么自杀报道与致命事故之间关系如此紧密的原因。但另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则指出这种解释并不令人信服,因为致命事故增多的现象仅仅局限于那些自杀事件被广为报道的地区。而在那些社会条件相近、当地媒体未对自杀事件做报道的地区,致命事故并没有明显地增加。而且,在那些媒体报道了自杀事件的俄地方,媒体报道的力度越大,随后的失事率也就越高。由此看来,刺激人们自杀以及导致致命事故发生的并不是相同的社会条件。相反,是对自杀事件的公开报道导致了这些事故。
  {专家解读:媒体总是缺乏社会行为学家的视野和角度,因此也才会在后续的事件中成为帮凶。当然,是不知不觉的帮凶。尤其是一些自杀报道中,甚至有赞扬、美化的成分,这就更加不符合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了。}
  为解释对自杀事件的公开报道与随后发生的事故之间强烈的联系,有人提出了一种“丧亲论”。因为,在头版头条的新闻报道的自杀事件经常涉及著名的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这些报道可能使许多人陷入了深切的悲哀之中。他们变得不知所措、心事重重,在驾驶飞机和汽车时也心不在焉,结果导致了死亡事件的剧增。虽然丧亲论这种“听说自杀事件的人越多,痛不欲生和粗心大意的人就越多”的说法能够解释对自杀事件的宣传与随后发生的事故之间的联系,但它不能对另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做出解释:报道单人身亡自杀事件的新闻常常会导致单人死亡事件的增加,而报道“杀死他人再自杀”事件的新闻却会导致多人死亡事件的增加。简单的“丧亲论”不能解释这种模式。
  看来,自杀事件的报道对汽车和飞机事故的影响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对只有一个人死去的纯粹自杀事件的报道,会造成一个人遇难的现象;而对有多人死亡的自杀--谋杀事件的报道,会造成多人遇难的现象。无论是“社会条件论”还是“丧亲论”都无法解释这个令人困惑的事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以为社会学家人为他已经找到了答案。他的名字叫戴维·菲利普斯,他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就是“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的故事虽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但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200多年前,伟大的德国文学家歌德出版了一本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的小说。书中主人公维特最后自杀身亡。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仅使歌德名声大振,而且在整个欧洲兴起了一股争相效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都把这本书列为禁书。
  {专家解读:中国以前也曾将这本书列为禁书。当儿童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的确是应该控制他们可能接触到的社会影响。}
  菲利普斯教授所做的研究就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出现过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的研究表明,在对自杀事件做了大幅报道之后,紧接着报道所覆盖地区的自杀率便大幅上升。因此他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的消息之后就会模仿他们。也就是说,社会认同原理在这里得到了一种病态的展示---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通过分析1947-1968年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数据,菲利普斯得到了现代维特效应的证据。他发现,在头版报道了自杀新闻后的两个月内,自杀人数平均比平常多出了58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报道一次自杀事件,都使的58名原本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死去。菲利普斯还发现,这种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前次自杀广为报道的地区。而且,对自杀的报道越广泛,随后的自杀事件就越多。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维特效应与自杀事件对交通死亡事故的影响实在是相似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菲利普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事实上,他认为,在报道轰动性自杀事件后的所有额外死亡都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些人盲目地模仿了这些自杀行为。当得知他人自杀的消息后,有不少人会认为自杀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不坏的选择。而其中一些人会直接采取行动,从而导致了自杀人数的直线上升。
  然而,另外一些人的做法可能就没有那么直截了当了。出于某此原因,如维护自己的名誉、避免家人受到羞辱和伤害、让被赡养者得到保险赔偿等,使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死亡看起来是自杀。因此,他们用不易被人觉察的方式故意使他们驾驶的汽车或飞机出事。他们采用的方法听起来都非常熟悉。商业航空公司的驾驶员可能在起飞的关键时刻掉转机头往下撞,或者违反指挥塔的指令莫名其妙地把飞机降落在已有飞机停靠的跑道上;汽车司机可能突然将方向盘一转,向一棵树或者迎面而来的车辆开过去;汽车或飞机中的乘客可能会发生截车或截机事件,从而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而私人飞机的驾驶员可能会不顾雷达信号的警告,撞向另一架飞机。因此,按照菲利普斯博士的观点,轰动性自杀事件之后交通事故的数量之所以直线上升,就是维特效应在悄悄地起作用。
  • 上一部:《少有人走的路》
  • 下一部:《隔离岛(禁闭岛)》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